关于丧葬改革的建议
作为省政协委员,这几年来我一直关注丧葬改革问题,并提过多次殡葬改革方面的提案。去年提了将传统的墓葬形式改革为树葬,即将骨灰深埋在地下,在其上根据个人生前喜好,选栽不同的树木和花草,将殡葬和植树有机结合,既避免建坟造墓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又促进绿化和涵养水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减轻丧葬负担,提升纪念的价值的提案。提案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历城劳动人民安息园2004年开始对外营业,开辟了500多平方米的安息陵专门用于树葬,可以安葬二三百人。
最近我却得到有关方面的消息,称经过焚烧的骨灰对树木成长不利,由此,我又想到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2003年11月20日刊登记者纳塔利娅·格拉乔娃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说的是在瑞典,科学家苏珊娜·维格梅萨克发明了一种新的殡葬法,这种新殡葬法已经在十几个国家获得了专利。这种方法可以使死者的遗体得到彻底的生态利用,并使其最终转化为植物的一部分。按照瑞典新的殡葬法,将不对死者进行火化,因为那样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维格梅萨克的方法具体过程是:先把死者遗体浸入温度低达零下196度的液氮中,遗体冻脆后进行轻微摇晃,使其变成粉末,随即将粉末放入真空容器中进行干燥处理。最后,把干粉装进由泥炭或玉米淀粉制成的骨灰盒内埋进土里,6个月后,它们就都变成了肥沃的土壤。在把骨灰盒埋入地下的同时,亲属们还可在墓地上选种多年生的植物。一年之后,死者躯体的分子将进入植物的躯干和枝叶中,变成植物的一部分。当地政府对此十分支持,因为这将导致出现一座新公园:枝叶繁茂、花木飘香,而不会有坟地的腐臭气味。现在,每个瑞典人都可以在遗嘱中写明,他想在来世变成哪一种植物。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想法,这是一种多么圣洁的做法,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这又是一种多么科学的企划。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迪。据了解,国内已有类似的专利出现,应该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关注。
2004年以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已经越来越升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循环经济,为什么不可把人的生命也循环进去呢。
为此,我今年再次建议:
1、省政府民政部门继续推进丧葬改革工作。首先争取省府协调,取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工商、税务部门和林业等部门配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长远规划和中短期计划。
2、省府委托省科技厅就骨灰火花和丧葬改革问题进项专题研究。尽可能采用国外和国内的高新科技,解决丧葬改革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力争山东在丧葬改革的问题上取得突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一邻域率先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3、把泰陵塔利用起来。塔葬,对原先的土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改革的措施。已建成的泰陵塔必须发挥它的作用,否则就是浪费资源。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向它的反面。我建议,利用泰陵塔,筹建泰陵公园,把泰陵公园建成我省丧葬改革的一面旗帜、济南市一个新的风景点。既发挥泰陵塔的作用,又促进我省的丧葬改革,使坏事变好事,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