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三次

关于建设引汶济运工程的建议

2006-03-22    浏览次数:1954    返回列表

关于建设引汶济运工程的建议

 

京杭运河在元代由于运河北段水源不足,通航受到限制,年漕运量不过30万石左右。明永乐九年(1411)工部尚书宋礼奉命主持重开会通河,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依据运河最高点在汶上南旺的特点,城及戴村坝,引汶水沿人工开挖的小汶河西南流至运河南旺区段,在南旺分流,“南流接徐邳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十之六。并“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至此,基本解决了越岭运河段济宁以北水源不足的问题,京杭运河很快得以畅通,航运兴盛,明永乐十年(1412)以后由运河北上的漕运量迅速超过了400万石。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发现现在的情况与上述情况有惊人地相似。因此,完全可以采用白英600年前使用过的办法,利用大汶河,再次解决京杭运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汶河汇水面积很大,扣除自流入黄部分仍有9421平方公里。统计资料显示,1956年~200045年的平均年径流量达14.7亿立方米,数目相当可观。只是其来水快,而且集中在汛期,所以只要在汛期把大汶河洪水通过北五湖和南四湖消化并保存起来,就可基本解决京杭运河航运的缺水问题。

现在的现状是宝贵的大汶河洪水白白通过黄河泄向大海。这一错误,不仅断了京杭运河的补充水源,还增加了黄河排涝的负担,而且,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增加了东平湖排水进黄的困难。2001年,泰莱山区一场不大的降雨就需要我省主要领导亲临东平湖大堤,全省人民奋起抗洪,严防死守地对抗,硬逼着十亿方“洪水”流进黄河泄到大海。但同一时间邻近的南四湖却干渴可怜,继而导致南四湖全湖干枯近两年之久,生态破坏严重,航运、水产等能计算出来的损失达几十个亿。如果当时能把这十亿方水沿梁济运河注入南四湖,则东平湖用不着防汛,南四湖也不会干枯、鱼死船停的悲惨局面不会出现。

与引汶济运工程配套,应该恢复古安山湖(即古安山洼39米高程以下部份),将东平湖和安山湖连成整体,从而增大大汶河的防洪库容和向运河提供水源的能力。另外,调整济宁以北的调水通航布置,省掉八里湾梯级,将三级调水(通航)变成二级调水(通航),从而节省大批建设和营运资金。恢复安山湖后,梁山脚下即是宽阔水面,重现“水泊梁山”,成为消闲、渡假、旅游盛地。

其工程费用,据我初步测算,不会超过2亿元。

为此,我建议,省发改委组织我省水利、交通方面的、持不同意见的专家20人左右,花35天左右的时间,走遍汶水流域的山山水水,边看、边议、边讨论,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争论。通过大家在一起的交流,统一思想认识,如果事实确实证明我的建议不实际,我将撤回我的建议,如果我的建议被证明是可行的,希望在完善的基础上能够立项进入基本建设程序,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工程,解决京杭运河的缺水问题、航运问题和我省的水资源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