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海水淡化解决我省水资源紧缺的建议
20世纪,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已严重影响我省的经济发展,21世纪,水将成为全世界最紧缺的自然资源,我省面临的缺水将更加严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始实施,我省同时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将南方的长江之水引到胶东半岛。这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不过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呢?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还有两个更好的途径,这就是海水淡化和改变降雨的地理位置。前者是指利用一系列的生化方法使海水变成淡水,后者是指利用空间技术和核技术移动降雨云层,使能大体上按照我们的意愿降水到适当位置,使得旱涝互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
我是个科技工作者,我坚信,这两个方法一定会被人类利用。只是何时被利用,要假以时日,看周围的条件是否具备。
今天,我认为用海水淡化解决我省水资源紧缺的时机已经到来。理由是:
1、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局面,开放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强调思维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为我这种被人们斥之为“天方夜谭”的“幻想”提供了支撑。
2、国家已经对这问题重视起来了。去年,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组织召开“大力发展海水利用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对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3、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把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目光转向烟波浩森的大海,他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共同指出:海水淡化的理论、技术、设备都已具备。
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核能海水淡化项目组组长李兆桓教授指出,有必要把解决水资源问题同解决能源问题一样列为基本国策。大规模海水(包括苦咸水)淡化,可以突破在现有淡水资源拥有量限制下进行调水的束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优质淡水资源。他分析说,从目前的核能技术看,一座功率为4000兆瓦的核反应堆,可以提供年产18亿立方米淡化水所需的热能。如果用30年时间建20-40个这样的海水淡化装置,估计总投资为2000-4000亿元人民币,每年可以获得360-720亿立方米淡化水。这个水量,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李兆桓介绍说,国际陆地供水的海水淡化业已有40多年发展历史了,在技术上是成熟的。而我国的核能技术也是成熟的,以现有技术力量完全可以自主实施,我们缺少的是设计建造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和运行大型海水淡化厂的经验。他建议,鉴于在国际上各种海水淡化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许多国家也早已进人工业化和商业化生产,我国的海水淡化应越过科学研究阶段,直接进人工业化产业化实施。
⑵ 海军论证中心原科技办主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宝印认为,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淡水紧缺具有战略意义,但这个问题目前还没能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他说,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直接利用,一是淡化利用。直接利用的关键技术是防腐、防海洋生物附着和过滤泥沙。这些,现在都已经不成问题了。而海水淡化利用在国外发展很快,据1998年的国际脱盐协会报告统计,全世界100立方米/天以上的海水淡化装置共计12451台。而中东一些国家发展更快,如沙特从60年代起就已经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了。他说,我们现在没有的技术装备可以引进,如大港发电厂早在80年代就引进了美国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黄岛电厂也与国家海洋局合作,正准备引进以色列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张宝印认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办法发展我国的海水淡化事业是可取的捷径。
⑶ 北京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孔凯旋认为,纳米技术,为海水淡化的推广应用带来契机。孔凯旋说,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发展了60余年,其主流技术为MSF多级闪蒸、MED多效蒸馏、电渗析及RO反渗透等。无论哪一种淡化方法,它的技术焦点都是能耗与产量的关系。所以,用于海水淡化的能源技术尤其重要,它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纳米热核材料的开发将导致受控核聚变的提前实现,将它产生的热能、电能用于海水淡化,其成本只有目前热电技术的40%。这种廉价能源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孔凯旋介绍说,这种纳米材料技术国内已有专利,它的技术进一步完善后,就可以使海水淡化成本大大降低,达到实用化程度。而且纳米热核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无任何放射性污染,也不产生任何核废料,是安全、清洁设施造价低廉的理想能源。孔凯旋设想,未来的海水谈化工厂可以有专业的造船厂批量生产,他是一个系列化、规格化和模块化的浮动平台,它的总造价将比在陆上施工建造海水谈化工厂底60%以上,建造速度快5倍。建成的模块按生产规摸需要来选型配套,拖到所需城市近海进行拼装,快速建成大型海水淡化浮动基地。海上平台可以建成自备能源系统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生产平台,分别生产淡水、高浓缩盐化工原料和热核元素氘。海水中的氘可供人类发展使用两亿年,氘和钠米材料结合将成为未来人类无污染、低成本、高效能的最理想能源。
⑷ 北京大学马蔼乃教授认为,解决水土肥流失、水污染、洪水、干旱和水资源问题,将是21世纪中国的头号问题。马教授从理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建设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工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深入思考。
诚然,上述专家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但在他所描绘的图景中,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大规模利用海水资源的广阔空间。
水利部水资源司郭孟卓介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缓解本国水资源供给压力转向了海洋,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以色列等每年都直接大量利用海水。英、法、荷、意等西欧6国,每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达2527亿立方米。近十几年随着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海水淡化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都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山东,是位居东部沿海的半岛省市,是一个经济大省,是一个资源大省,更是一个海洋大省。“建设海上山东”是我省几届领导班子共同的跨世纪战略。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环抱着我们的大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的源头,那我们还会缺水吗?!
为此,我建议:
1、作为我省一项战略性的决策,把加速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要害怕,不要回避。这不是“吹牛”,这是创新,这是高新科技,这是解放生产力,这是“科教兴鲁”。只要我们把这个火炬点燃起来,世界上有关的智慧、理论、人才和技术就会向我们汇聚,世家和国家的有关资金也会向我们倾斜,我们一定会在希望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2、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可以委托科委或计委负责这件大事。
3、受委托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出我省海水开发利用规划纲要,制订出相应优惠政策,同时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对海水利用的基础性研究。
4、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让企业介入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的技术引进与消化,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我省海水利用的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