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一次

关于做好我省公路养护工作的建议

2006-03-16    浏览次数:1481    返回列表

关于做好我省公路养护工作的建议

 

“九五”以来,山东省公路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公路养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公路综合好路率为78.3%,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和公路建设相比,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是部分路段养护质量低,路况差。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老油路大部分干线公路超期服役,路面损坏严重。县乡公路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问题;二是养护资金相对投入不足,欠账较大。目前,山东省每年养护资金缺口约为6亿元。三是部分城市养护从业人员过多,养路费“养人与养路”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上海市推行养护工程招投标制度,江苏省建立养护工程市场资质管理和准入制度,吉林省实行国路民养,浙江、江西、云南等省组织养护公司试点,效果都很好,走在了山东的前面。而山东省除菏泽市推行了养护公司化改革外,其他城市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明显滞后。

山东省公路养护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改革滞后。公路养护,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运作的一切内在和外在条件,因而其经济活动必将遵循市场规律。但现在山东的公路养护,管养一体。养护生产仍然主要是按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来完成,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从而导致养护成本的居高不下和养护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具体分析,一是改革的意识不强,职工普遍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二是事企不分,机制不活。三是养护市场发育不全,市场化程度低,养护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因此,山东省公路养护要取得新的突破,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护运行机制,才是根本出路。为此,我建议:

1、组建养护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实现事企分离。

养护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适应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养护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达到促进公路养护发展的目的。而现行养护生产所欠缺的恰恰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倡导的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管理权限。所以养护体制改革必须瞄准这个突破口,从源头上加以审视和解决。应坚决分离管养、分开事企、转换机制。把隶属于公路管理的养护生产部分坚决整体划出,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和委托代理制度,赋予养护企业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可以将现有养护道班合并重组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能力的养护市场主体,参与保养市场竞争。同时,集中机械设备、技术力量,组建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养护企业(公司)。养护企业应按照《公司法》进行改制,公路管理机构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养护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评估,办理移交手续,变动产权关系,通过公司注册和税务登记,申请养护企业资质和资信登记,培育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管理科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养护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不再依附于公路管理机构。养护公司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优化有效的管理制度,从经营理念、领导体制、队伍管理、企业文化、信息系统等方面考虑,走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权和发展权

2、培育养护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养管分离。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公路养护中引入招投标制、社会监理制、计量支付和合同管理制。各级公路管理局首先将各路段按路面清扫、边坡整修、水沟清理、桥涵维护、公路绿化等日常养护内容细化、量化,科学测量底标,编制公路养护招标文件和监理招标文件,为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做好铺垫。然后,在所辖范围内进行招标制,打破“自家田自己种”的格局,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择标的合理、有实力的养护承包人和施工监理人员,建立三级养护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养护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养护市场的培育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区县公路管理机构对小修保养面向区域内的大道班养护实体组织招标竞争,市级公路管理机构对养护工程在全市系统内议标;第二阶段,区县公路管理机构对小修保养面向全市的大道班养护实体组织招标竞争,市级公路管理机构对养护工程实行全省系统内招标;第三阶段,市级公路管理机构对养护工程实行社会公开招标。在全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

3、积极做好相关配套改革。

在养护企业改制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措施,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这是点睛之笔,务必做好。对公路管理部门事业编制人员和养护生产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全部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社会化。

4、做好养护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分离不等于撒手不管。公路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上来。制定和完善《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公路养护招标管理办法》、《养护市场准入规定》、《养护企业资质、资信申批管理办法》、《公路养护质量验收考评办法》、《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使市场运作和养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养护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及时、认真地资格评定、资质审查和信用监督、核准工作,维护好市场的信用道德机制。建立三级养护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养护质量的检查考核。对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定期进行审计监督,确保投资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