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
恢复京杭运河东平湖至济宁段通航
随着北方国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短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问题再次受到中国最高层领导的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从此,南水北调工作步伐加快。2001年11月水利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审查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确定东线工程2002年开工建设。总的建设规模和指导思想是“先通后畅,分期实施,逐步扩大调水规模”,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分期安排实施。
2002年开工建设第一期工程,抽江水500m3/s,过黄河50m3/s,送山东半岛50m3/s,供水目标以黄河以南和山东半岛供水为主,同时建成穿黄隧洞向鲁北供水,并具备向天津、河北东部应急输水的条件。工程建设期七年,分二个阶段,前三年,即2002年至2004年基本实现“通”;后四年,即2005年至2008年进行配套完善。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抽江水600m3/s,送山东半岛50m3/s,过黄河100m3/s,向北延伸实现向天津和河北东部供水,同时视需要向农业和生态补水。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相衔接,拟从2009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期工程,第三期工程进一步扩大规模,抽江水800m3/s,送山东半岛90m3/s,过黄河200m3/s,送天津100m3/s,基本满足供水区2030年的水资源的配置需要。
南水北调东线规划线路,南四湖以北济宁至东平湖,从湖口向北利用梁济运河输水到柳长河,在长沟邓楼建二座泵站抽水入东平湖新湖区,从柳长河输水北送到八里湾,再由泵站抽水入东平湖老湖区。输水线全长78.4公里,输水线路与规划的东平湖至济宁航道一致。
东平湖至济宁航道(以下称东济运河)是梁济运河(梁山至济宁)的一部分,北连东平湖,南与南四湖相通,连接黄淮两大水系,是排水、排涝、泄洪和发展航运的重要河道,是国家规划的水运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建国后为恢复京杭运河水运,减轻南北铁路干线运输压力,交通部门对该段航道按通航100吨级驳船的六级航道进行整治。到60年代末,修建了郭楼通航枢纽、入黄船闸和八里湾引水闸,并疏浚全段航道,可通航100吨级驳船,基本达到了六级航道标准,后因航道无水源补给,引黄淤积和跨河建临时生产桥等原因,被迫断航。
七十年代末,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国家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后,我省结合南水调东线提出了《山东段航运发展规划》报告。这个规划报告为我省京杭运河建设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根据全国水运主通道“一纵三横”的规划要求,在交通部的支持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山东省内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规划》并经交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东济运河为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二级航道标准。因此,南水北调东线的实施为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段北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虽提出了“东线工程除调水北送任务,还兼有防洪、除涝、航运等综合效益,亦有利于我国重要历史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但在具体规划方案中,仅考虑了济宁以南段航运发展的需要,未能考虑济宁以北段的通航问题。
为此,我建议:
1、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是继我国三峡工程之后,又一项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工程,作为山东省是调水工程的受益者,必须消除“调水不能航运,航运要造成污染”等偏见。建议通过适当的手段教育大家懂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有说因为航运要污染而不让航运的。航运的污染和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相比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正由于航运会加快河水的流动,能够抑制细菌性的污染。要使大家明白,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眼光出发,水资源是一个完整的自然资源,不发展航远就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2、建议有关领导和部门在考虑调水和航运工程时,一定要和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调水工程实施后,东平湖水位将被提高,部分农田淹没,部分渔民和农民迁移,这势必给国家和当地政府造成更大的困难和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东济运河发展航运,可使历史上东平湖的航运再度兴起,促使湖区产业结构调整。使当地的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充分体现调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当前南水北调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南水北调经过20多年规划研究,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所以,一旦实施速度也将很快。而航运,建设的前期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因此建议省综合部门要作好协调和衔接工作,督促交通主管部门抓紧开展各种工作。鼓励水利和交通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互相支持。帮助他们让有关项目早日列入国家计划,总之,尽可能把调水工程和航运密切的结合起来,争取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