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公开电话”名符其实的的建议
去年两会时,我有幸到《生活日报》接听热线电话,有不少电话诉说群众与领导对话的渠道太少,已经设立的“市长公开电话”一类又只是摆设,呼吁我向领导建议设立名符其实的“公开电话”。
群众反映,济南市的市长公开电话就是这样。接听者既不留姓名又不留便于查询的“服务号”,也不询问打电话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市民打了电话等于往河里扔石头,白搭。
2000年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德国会见托斯托夫市副市长时,中国作家提问:“如果方便,就请副市长谈谈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副市长的回答让中国作家感慨不已。他说:“快乐与烦恼同出一源,那就是市民的信赖。那个人有了高兴的事,打电话来报喜,谁家有什么不痛快,马上来电话要求市长给排解。电话多的应答不过来,真是快乐与烦恼同在。”“我和我们市长的电话号码,无论办公室的还是家里的,都印在查号簿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给我们挂电话,昨夜我就被电话扰的一夜没睡”。(摘自《决策咨询》第7期)
我相信,看了这段话我们都会觉得这样做未免也“太民主”了,市长毕竟有很多事要做,不能让什么事都去打扰他。但是,这种精神与我们的“市长电话”相比,是不是也差距太远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情操,终不能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市长还低吧?
要想安定团结,必须理顺群众情绪,而要理顺群众情绪就必须畅通民众言路,堵塞群众言路,只会激化矛盾。“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设“市长电话”很好,但不要形同虚设。为此,我建议:
1、设立名符其实的“市长公开电话”;
2、开设“书记公开电话”与“市长公开电话”成“犄角之势”。当然,“书记公开电话”也要做到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