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届四次

关于解决我省人才问题的建议

2006-03-16    浏览次数:2390    返回列表

关于解决我省人才问题的建议

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和智力资源的竞争。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人才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时期,据权威人士计算,人才投资获得的利润是物质资本投资获得利润的5倍多。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发展的趋势,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新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最大危机是人才严重告急,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欧洲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口三年后将达到170万人,三年里因人才短缺而无法实现的工程项目和税收减少所造成的损失合计达3800亿欧元(约合3800亿美元);美国预计2000年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为160万人,其中有84.5万个职位由于无法找到技术水平达标者,而处于空缺状态。全球性的新型人才危机自然波及到我国,而且态势于我不利。因为在对人才的吸引力上,我们明显不足。目前国内许多在校的优秀学生,每年毕业典礼时,就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或拿到了外企的聘书,英特尔、微软、IBM、摩托罗拉等美国高科技企业纷纷在中国开设了研究所,就地取材进行研究开发。

面对这种局面,国内各省市也纷纷制订策略,就连人才济济的上海、北京也不甘寂寞,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政策,都把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当作本地区的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就这项战略性的任务,我想提这样几点建议:

1、摸清自身的人才资源。山东是个经济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又是齐鲁之邦、孔孟之乡,从全国来讲属于东部发达地区,所以应该说人才还是济济的。求人不如求己,先把自身的家底搞清是投资人才资源的基础工程,一定要首先做好。要象人口普查那样地滤一遍,普查时除了登记现在在省内工作的人才外,还应了解和登记我省在国、省外工作的人才;除了登记有资历、有学历、有职称的外还应登记无资历、无学历、无职称但却有成果、有业绩、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登记时除了登记基本情况外,还应着重有业绩、特长、成果、工作能力等的描述,做到有血有肉。

2、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使用,留住正想外流的人才。重视人才首先应该从重用本地人才开始,现在,更要紧的不是对国外的人才喊“回来吧!”,而是要对身边的人才喊‘“留下吧!”。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地区能够引进和留住新的人才。据提案者了解,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和重点人才不愿在山东工作。究其原因,有两种不同情况,原因也截然相反,对策也应不一样。第一种是怀才不遇者,对这一类人才首先是通过适当的思想工作达到留在省内的目的,然后通过建立便于流动的双向选择机制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部分可以得到解决;第二种人才不是怀才不遇,而是已经得到重用,工资、地位、生活条件都已经相当不错。他走的原因是因为我省缺乏科研工作得以开展的条件。研究和试验条件不好,壯志难酬,然而青春有限,不愿虚度,因此,想到上海和国外等条件较好的地区或国家,抓紧有限的时间,研究出点成果来。对这一类人才,有两种应对办法:①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善他的工作和试验条件,但这一点在短期内做到很难。②是“借鸡生蛋”,同意它在国内、外找试验和工作条件合适的“鸡”,进行工作和试验,但生的“蛋”、即科技成果归我省所有。此法易行、有效,不过需要有“拢心之术”配合,不能“鸡飞蛋打”,更不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3、引进人才。应该说,我省这几年在引进人才这一点上是花了不少气力的,应该继续加强。提案者强调的是要改变一个思路,那就是:不养人才用人才。其实这一招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乡镇企业的农民投资者在10年前就会使了。由于围绕着上海庞大的人才市场,这些农民们有需要时便直接到上海接专家,寻求有偿的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这样农民们获得了急需的技术知识,上海的专家们也通过付出获得了应有的工资外的报酬,双方都皆大欢喜。后来的浙江、安徽、福建的乡镇企业也大都采用此法解决人才问题。浙江金华不惜花钱把我从千里之外接去参加科技大会就是一例。现在,这种方法已被各省、甚至像上海这一类人才济济的大城市所借鉴和采用。特别是上海,已把“上海人才”重新定义为“能为上海服务的人才”,并提出“人才柔性流动’的全新模式。其含义就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人才,只要你的知识和技术被上海看中,上海就会用你,并且报酬丰厚,至于你的工作、户口等十分宽松,但提倡你不调入上海而来入上海工作,可以是明的,也可以是暗的,可以是工作时间,也可以是业余时间,总之,不养人而用人。这个思路,提案者在聊城、德州、东营对有关领导和部门都谈过,也曾在省二届政协上交过“提倡星期日工程师”的提案,意思是济南周围的市地完全可以通过节假日,充分利用济南的人才为它们服务。这样做既不需考虑户口、家属安排、住房、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即不需养人才),又可引来大批的科技人才为他们高效服务,还可以使有能耐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所以说不养人而用人,一举多得,实在是用人上策。现在交通发达,飞机、铁路、高速公路都有,我省同样可用这种方式利用北京、上海,甚至国外的人才为我服务,

4、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本世纪未,高级科研人才将出现退休高峰,我省的情况也大体一样。其后果是不仅影响部分学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队伍建设,也使高级人才资源面临短缺的危机。因此,发挥离退休人才作用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老年知识分子是一大批人才,不少是学科带头人,其学识、经验、敬业精神都是宝贵的财富,有的学科、门类、技术甚至没有接班的人,因此,在人才缺乏的时候不把这一宝贵的财富利用起来实在是很大的浪费。人才问题既然不拘一格,就不必限制年龄。另一方面,人生自古谁无老,对老知识分子的利用和尊重可以使年轻的知识分子看到光明的未来,更有利于留住和吸引人才。还有一点就是绝大多数离退休知识分子都很希望发挥余热,大都有“春蚕到死死方尽”意愿,而且医疗界的研究数据表明,大凡发挥余热的知识分子寿命都比较长。因此,做好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妥善安置工作,一方面给其创造发挥余热的条件,另一方面在退休待遇上给予厚待,一定会在我省科技生产力的开发上产生巨大的促进和联动作用。

5、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老知识分子发挥余热等,从人才的系统论上讲,都是应急之举,从本源上讲,培养人才最基础、最根本也最重要。这个问题从细处分析有以下几点:

① 师资培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绝对不可能的。培养人才首先得有一支大、中、小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在教师队伍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和引进人才一样可以有“用教师而不养教师”的新思路。小学的可以请中学的,中学的可以请大学的,大学的可以请研究院、所和科学院的来讲课,尤其是大学可以多请一些社会上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课、带研究生。还可以让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上台讲课,其独特的作用不可忽视。

② 学生培养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很深,重点抓两个,第一是品质教育,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你再笑我极左我也这样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认为世界上只有无产阶级政治最高尚,因为她的宗旨是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他自己。尽管中国的孔学、道学、佛学和西洋的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类似的内容,但他们都有虚渺的色彩,不如马克思主义那样的透明和现实。教育我们的后代为解放全人类而献身是立业之本,没有这种理想就没有上进的动力、洁身自好的能力,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实力。教育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很难培养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难拓展他们的思维,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交叉思维,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不断磨擦与碰撞中迸发出发明、创新的火花。

③ 在职培养。不仅要加强对在校的年轻人的培养,还应加强对在职职工文化素质的培养,还要注意对老知识分子、科研人员新知识的培养和更新。这方面工作以前我们也做,如成人教育、党校等。我建议的是对这类教育要突出两个字,那就是“实”和“新”。实,就是强调实用。既然是在职培养,当然应该和“职”关联,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目标是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素质。新,就是突出知识更新。就好象蓄电此充电一样,过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知识库整理一遍,吐故纳新,使自己的知识和时代的脉搏保持一致。实践表明,对知识分子的短期培训,对中老年知识分子的短期出国进修,效果往往是出乎意料地好。

上述5点建议是实实在在的,但我们的建议能否采纳,我省人才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解决,关键不在我们,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常常感到自悲的一点也就在此。但血总是热的,在此我还是想给我们省的领导和我省掌握着人才工作大权的部门说几句肺腑的话。希望你们真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人才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具体表现在工资、住房、通信、医疗保健、出门用车、离退休待遇等等一系列问题上在“官”的行列里也给科技人才搁一个位置。进一步加强制定知识分子的有关政策,使科技人员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在国内各阶层中,令人称羡。让整个社会羡慕知识分子,而不是去羡慕大款,羡慕明星。只有真正把科技人才放在“本”的位置上,放在主人的地位而不是雇工的地位,当成同甘共苦的战友而不是暂时联合的对象、信手拿来的工具,才能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成为富国强民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