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济宁市委、市政府的邀请,2007年8月12到14日,我参加了鲁南经济带与济宁发展高层论坛。我带去了专门为此撰写的论文:《简论生态济宁建设关键》文章另发。
本次会议,济宁市委市府可谓十二分的重视,请了北京14位专家,省政协、省政府和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煤炭局、省旅游局有关领导和省内的部分专家与会。还有省内外14家新闻单位参加会议。安排发言18人,后来实际发言14人。总体上来说会议是有一定成效的。
不过,依我看来,会议也有瑕疵,主要有:
1、主体不清晰。如果主题是鲁南经济带,会议应该有省主持和召开,如果实际宁召开,也应该请相关日照、菏泽、临沂、枣庄市地的负责人出席,并听听他们的意见;所以,会议主题不是定为:济宁发展和鲁南经济带。这样一颠倒,内容和形式都大不一样了。发言也可以直奔主题,就讲济宁的发展。说实话,到这个时候,还来讲鲁南经济带的重要性,已经是不重要了。
2、所请的北京专家针对性不是很强,党校成了核心,显然不符合主题。讨论经济发展问题,还是应该以经济学家为主;
3、大部分发言都是泛泛而谈,其发言既可以在济宁说,也可在其他地方讲;
4、重北京轻省内、重领导轻专家的毛病再次出现,北京的发言全部发完,而省内的专家只发了一个。北京来的专家不是来研讨,而是来作报告,一发言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一个多小时,洋洋洒洒。其实安排上最好是先让本地专家发言,外地专家靠后,这样便于外地专家现场了解情况,使其发言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上面发言宏观大论,底下的人听得云里雾里,相互间又没有交流,效果大打折扣,会后,北京来的好几位领导对我说,他们其实很想听听我们本地专家的意见,然后,贡献一些他们的看法。;
5、既然是论坛,就应该是学术上的研讨,与会者一律平等。其实,这样的论坛,每人发言不得超过20分钟,发言后留出一定时间进行研讨,而且特别要让济宁市的县局领导提问题,这样上下联动,可以真正有助于济宁的上上下下,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我想起8月3日到5日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举办的论坛,与会的大部分是两院院士、学部委员,或者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有部分像任玉岭这样全国闻名的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但不管是谁,发言一律10分钟,讨论5分钟,提前一分钟提示,谁都不例外。这种研讨风气确实使人振奋。
总之,济宁的论坛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驯,即做任何事都要讲求实效,不要过于追求形式。说实话,我实在有点为济宁叫屈,花了那么多钱,投入产出合算吗?
下面发几幅相片,以飨大家
会议全景
领导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