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

解读《青岛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

2024-10-04    浏览次数:534    返回列表

网页主人的按语:

下面黑色文字的是“专家”舞文弄墨写出来的大作。红色文字则是真正专家的点评。一对比就看出来了!现在官方出来的文件、

文案大都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写这些文稿的人大都是文笔很好却没有实际经验或者高高在上、主要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依靠AI写出来的。这种违背马列毛泽东认识论和方法论现象的泛滥真的让人很担忧啊!



为加快推进青岛现代水网建设,创建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构建科学、完备的市级水网格局,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探索积累现代水网建设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实施期限为2023—2025年。

解读:水网(现代水网)是个很专业的概念,更不是万能之网。青岛市主管部门以现代水网为名,把全市及各区县涉水的工程项目进行罗列,大有张冠李戴、借机搭车之势。以过度依赖客水、排斥当地水源和单一地表水片面思维(均与《水法》相悖)等习惯性错误做法及理念充斥于现代水网,期待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推向全国,必将造成不应有的思想混乱,并起到极其不良的示范效应。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构建高标准防洪减灾网、高水平供水保障网、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高质量河湖生态网、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高效能智慧水务网为抓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统筹存量和增量,谋划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青岛现代水网,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解读:主管部门慷慨浪费廉价优质可持续的本地水资源,显然与“节水优先”背道而驰;宁愿把巨量水资源排入大海,也不准用于城乡供水,分明与“空间均衡”南辕北辙;不惜舍弃表地错时联调(国内外成熟)之根本化解洪旱两灾的既有优势,实则与“系统治理”格格不入。大方向错了,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筹集到的资金越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越大!在此情况下,华丽辞藻下的所谓“现代水网”,已脱离青岛实际。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人水和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供水、水生态等问题,提高现代水网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促进水网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点定位、突出特色。依托国家、省级骨干水网布局,立足青岛实际,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市级水网示范区。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统筹水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环

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文化建设等功能,注重流域区域协同,加强水工程协同调度和不同层级水网协调衔接。坚持 “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重大水务工程论证原则,深化重点水务项目论证,有序、压茬推进项目建设,形成项目储备和动态调整良性机制。

立足长远、保障安全。树牢安全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示范区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等因素,在供水工程规模、布局等方面适当预留空间。

政府主导、两手发力。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务建设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级水网建设、运营、管理。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和引导,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系统完备的水治理制度体系。

改革创新、示范带动。积极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慧化水平。及时跟踪示范区建设实施效果,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解读:秉持“人民至上、人水和谐”等原则,就应切实发挥本地水资源优势,让数百万市民重新喝廉价优质本地水;而不是舍近求远,更不能弃优取劣,决不能以任何借口让市民捧着金钵喝昂贵劣质客水。

二、建设目标

全面融入山东省 “三网四带”水网总体格局,实施蓄水固本、联水强网、活水赋能 “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建设一批市级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市县级水网建设,防洪减灾网、供水保障网、城乡排水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河湖生态网、水文化景观网、智慧水务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打造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水利保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水美产业和水活经济重要践行区。

(一)构建 “三要素布局”。

1.构建水网之 “纲”。依托引黄济青、黄水东调、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等5条输水通道,南水北调、西水东送,与 10 条本地河流水源统筹调配,实现“五纵”“五横”输配水通道与 “十脉”输排水通道互联互通。

解读:说到底,即使在青岛市本地水资源不能满足供水的情况下,引黄济青、黄水东调、南水北调东线及后续工程、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等远距离工程,也仅仅是本地区水资源次要的补充,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在本地水资源长期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下,上述调水工程就成了发展的累赘,甚至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2.织密水网之 “目”。实施河道治理、城乡供水、灌溉体系、水系连通等工程,打通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和城乡供排水“最后一米”。

解读:单一地表水思维下的水网是不健全的水网,排斥地下水资源的水务是跛脚水务。妥善解决青岛市城乡供水,并有效化解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地表水库与地下水含水层错时联合调蓄,青岛市这方面的客观条件早已具备。

3.打牢水网之“结”。以官路水库、棘洪滩水库为枢纽,实施23座大中型水库、百余座净水厂、22座污水处理厂等新建和挖潜扩能。

解读:斥巨资250.1亿元,重复建设的官路水库无用工程及其配套工程被列入水网,违背青岛水优势,与《水法》背道而驰,不免给该水网建设方案增添了浓重的反科学色彩(另有专文)。

(二)提升“四大能力”。

1.防洪减灾能力。到2025年,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60%,病险水库、水闸安全隐患实现动态清零,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基本建成,涝区治理率达到20%。

解读:以单一地表水思维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属无稽之谈;只有表地错时联调才是切实化解洪旱两灾且生态兼得的三全之策。

2.水资源调配与供水保障能力。新增年供水能力3.9亿立方米,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11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达到85%。

解读:本地水资源无疑是青岛市最大的水优势。历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均表明:青岛市水资源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本地水资源(包括多处尚未进入决策视野的地下水源)可抵御任何记录的连年干旱。妄喊缺水不符合青岛实际,以客水大规模置换当地水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时空不均不是问题,表地错时联调可根本化解。

3.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水土保持率达到88.5%,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 (水量)达标率达到90%,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5%。

解读:中水达标排放是解决河湖生态用水的根本途径。“优先使用客水供水,当地水优先用于河湖生态”的错误做法应予纠正。

4.水网智慧化管理能力。水网智能感知体系初步构建,水资源、水务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流域防洪减灾等核 心业务基本实现“四预”管理,重点工程数字化率达到85%。

解读:落实《水法》,立足本地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并重,实施二者统一调度开发,才能凸显智慧化管理的生命力。

三、建设内容

(一)构建高标准防洪减灾网

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聚焦防汛薄弱环节,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重要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构建以河道、水库、堤防、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

整治为重点,规划实施重点河道、城区河道治理工程;推进实施

全市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完成139公里中小河流治理。系统

实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设施维护等措施,

畅通山洪出路,加强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专栏1 河道治理工程

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大沽河 (上游及入海口段)、潴河、猪洞河、桃源河、南胶莱河、胶河、墨水河 (胶州)、祥茂河、跃进河等9条重点河道治理工程。

城区河道治理工程。实施辛安前河、南辛安河等2条城区河道治理工程。

解读:以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及河道治理为名,以单一地表水思维耗巨资实施过度修河,不仅劣化水资源,无谓浪费土地,而且人为加剧洪涝灾害,须坚决制止。

2.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推进重点蓄滞洪工程建设,实施胶

州市东部滞洪区滞洪调蓄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病险水库、拦河闸

(坝)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建立病险水库、闸 (坝)安全鉴定

和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科学论证水库、水闸降等报废,消除工

程安全隐患。

专栏2 病险水库、拦河闸 (坝)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

水库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产芝、北墅水库维修加固和宋化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坝)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桃源河大涧挡潮闸改建工程,实施白马河拦河闸、潴河房家疃橡胶坝、潴河史家疃橡胶坝、潴河田格庄橡胶坝等4座闸 (坝)维修加固工程,实施五沽河岚西头拦河闸、流浩河兰东拦河闸、袁家庄橡胶坝、付家庄节制闸、大苗家蓄水防潮闸、曲家节制闸等6座闸 (坝)除险加固工程。

解读:无视地下含水层巨大的调蓄能力,仅以单一地表水狭隘思维修建橡胶坝、拦河闸试图“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实为杯水车薪,必事与愿违。唯具切实成效的途径是地表地下错时联合调蓄。

3.完善城乡防涝体系。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治

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合理安排易涝区涝水出路,提高排涝能

力与增强调蓄能力相结合,不断完善蓄排得当的排涝体系。结合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推进中心城区老旧管网和易积水

部位改造,实施城市低洼易涝区和地下空间、下沉式立交桥、铁

路桥涵等重点部位排水防涝能力提升。以胶平边界易涝区、洋河

巨洋河易涝区、姜山湿地、桃源河流域易涝区为重点,积极推进

农村易涝区治理。

解读:城区治涝与防洪的根本途径,是修建具较大调蓄库容的城市地下水库;城区以外广大区域治涝与防洪的根本途径,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合理的埋深范围。

4.推进防潮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防潮能力复核和隐患排查,

有序推进即墨区、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等

区域海堤维修加固和新建工程,提高抗风暴潮能力。

(二)构建高水平供水保障网

1.建设水资源均衡配置工程。实施客水调蓄、水源联通、

区域输配水等工程,加强青岛现代水网与省级重大引调水工程、

重点水源工程互连互通,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

间水系连通,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

专栏3 水源建设及配置工程

客水调蓄工程。实施官路水库建设。

水源联通工程。实施黄同水库至尹府水库输水工程。

区域输配水工程。实施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 (一期)、王圈泵站改

造及配套输水工程、胶州南部东西供水工程、山洲水库至车家河水厂管线工程、尹府水库至兴平水厂供水管线工程等5项输配水工程。

解读:无端舍弃本地水资源,以昂贵劣质各路客水为主体的所谓水资源均衡配置工程,既不符合《水法》,也不符合青岛实际,当属原则性的错误!巨额浪费国家资财、贻误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官路水库无用工程及其配套工程,须坚决叫停止损;已建的部分土方等,须永久拆除,彻底消除负面影响。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水厂建设及水质提升改造,到2025年,新增净水能力79万立方米/日。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 (2023—2025年),加快建设农村供水水源、水厂和管网,规范配备净化消毒设施,完善水质检测监测体系,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改造农村供水主管网910公里、村内供水管网8500公里,完成1864个单村供水村庄联网并网,2024年实现77个未通自来水村庄通水销号。到2025年,全市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5%,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

专栏4 城镇供水工程

城乡供水水厂建设工程。新建青岛市北部中心水厂、新铁山水厂、胶州市山洲水厂等3座水厂。实施温泉水厂、车家河水厂、新河水厂、莱西城区水厂、北墅水厂等5座水厂改扩建工程。

城乡供水水质提升工程。实施崂山水库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

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实施新建、改造城镇骨干供水管网64公里,其中市内三区24公里、城阳区20公里、胶州市20公里。

解读:城乡供水水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因地制宜,地表水尽可能通过地层渗透转化成地下水,以地下取水的方式获取优质地下水。因为渗透过程中水质净化的程度,远超过净水厂处理的水平。因此,这一复杂的问题可通过简易的科学方式得到解决,而无须投巨资建如此多的水厂。

3.完善农业灌溉体系。编制实施 《青岛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结合官路水库等客水调蓄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量水而行、水土平衡、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原则,稳妥实施产芝、尹府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前期工作,加强小型灌溉水源及灌排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改善现状耕地灌溉面积27万亩。

解读:官路水库是当须永久拆除、正本清源的颠覆性错误工程,凡结合官路水库等客水调蓄工程的,不论是农业灌溉体系方案,还是各类供水方案,都是不成立的。

(三)构建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

1.加快城镇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及新建工程,2024年年底前,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任务,全市60%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达到准地表水Ⅳ类,新建水处理厂严格执行准Ⅳ类标准;2025年年底前,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4万立方米/日。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实施小涧西等污泥集中处置项目。

专栏5 污水处理厂工程

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实施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团岛污水处理厂提标、海泊河污水处理厂下地迁建、娄山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世园会再生水净化厂提标改造、沙子口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一期提标改造、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二期、城阳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三期提标改造、城阳区污水处理厂四期、镰湾河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即墨区西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即墨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升级改造、蓝谷大任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姜山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等15项提标扩建工程。

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实施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青岛高新区西片区污水处理厂、风河湿地公园工程 (原中科成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辛安前河水质净化厂、即墨东部污水处理厂、平度东部污水处理厂等6项新建工程,推进红岛水质净化厂网站一体化建设。

解读:全市60%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达到准地表水Ⅳ类,新建水处理厂严格执行准Ⅳ类标准,该标准偏低,应提升为Ⅲ类标准;扩建、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过于零碎,应当整合合并。

2.完善排水管网体系。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加强城市排水管网体系建设,实施胶州市新城区污水泵站扩建工程、河套7号线污水泵站工程、瑞金路雨水泵站改扩建工程。实施雨污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行动,2024年年底前,按照要求全部完成管网改造。

专栏6 雨污排水管网工程

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污水管网234公里,其中市内三区与崂山区30公里、城阳区45公里、即墨区95公里、胶州市39公里、莱西市25公里。

雨水管网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雨水管网243公里,其中市内三区与崂山区30公里、即墨区98公里、胶州市70公里、莱西市45公里。

3.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村制宜选择分散处理、市政纳管和村级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等模式,从源头控制污染扩散,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全市7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确保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四)构建高质量河湖生态网

1.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分类实施河湖水域空间、岸线空间、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空间等涉水生态空间划定与功能管控,制定禁止开发区项目准入正面清单、限制开发区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加强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4座大中型水库、流量1立方米/秒以上的人工渠道、城市排水渠道、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强化涉水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衔接,预留规划重大水务基础设施用地空间。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河道防洪排涝、城乡供水设施、城镇排水设施等专业规划,完成1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土地状况等基础资料调查统计。

2.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在崂山、大泽山、大青山等重要山体和大沽河、小沽河、白沙河等河流源头区等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涵水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5年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0余平方公里。

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监管,全面落实水土保持 “三同时”制度。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强化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管理,每年抽取不少于10%的验收报备项目进行现场核查。

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16个县级以上及30个农村 “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35处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开展18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完成8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加强崂山水库等水源地上游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4.保障重点河流基本生态流量 (水量)。以大沽河、北胶莱河、李村河等省市级重点河流为重点,开展河流生态水量保障试点,组织河流中上游取用水量调度和生态调水 (补水)先行先试,恢复河流生态,确保断面生态水量达标。研究提出大沽河、巨洋河、洋河、墨水河 (城阳)等4条主要跨区 (市)河流水资源分配方案,留足河流生态水量。建立健全生态水量监测预警机制,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强化监督管理。

解读:重点河流基本生态流量保障,可通过表地错时联调,在化解洪旱两灾的同时,尽可能一并实现;以牺牲城乡居民供水、牺牲工农业等供水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河流基本生态流量的做法,不符合《水法》,也未必能保障的了生态流量。凡与《水法》相抵触的所有下位法文本,均无法律效力。

5.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以水质考核不达标断面以上河段为重点,实施污染底泥清淤、种植潜水植物等生态修复措施,削减内源污染负荷。在具备条件的河道宽滩区、河流入河湖口、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实施小微湿地、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治理措施。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因地制宜实施辛安前河等河道(湖库)截污工程,加强河道巡查和排水户日常检查,及时发现整治违法排污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积极开展灌区农业面源生态拦截工程和生态沟渠建设。扎实开展黑臭水体治理,2024年年底前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6.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胶州少海—善湖连通工程,清淤疏浚河道、建设驳岸,提高行洪能力并实现通航功能。开展莱西市南部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现南全河、龙化河等水系连通。有序开展前期基础条件较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地方积极性较高的23个水美乡村项目建设。

7.加强地下水保护治理。实行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开展地下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专题研究,严格地下水取水审批,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行为。针对平度蓼兰地下水漏斗区,统筹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回补地下水。针对大沽河、北胶莱河下游海水入侵地区,加强闸坝维修,治理区域咸水体,调控入海水量,强化地下水监测。

解读:作为《水法》确定的基本水资源,地下水是青岛市最主要的传统供水水源,本应放在与地表水并重的位置上。而本方案却只在三级标题之下的小段落轻淡提及,可见对地下水资源轻视到何等程度!而且强调的还是实行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严格限制地下水取水。在大沽河等特大型地下水源地长期供水验证达A级(最高级)精度的背景下,如今却视而不见,又提出开展地下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专题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倒退。所谓的大沽河、北胶莱河下游海水入侵地区,实为天然原生咸水、原生卤水分布区,并非海水入侵区。着实,在多年排斥当地水源供水,客水优先,专业知识青黄不接的市主管部门,切实掌握本市地下水资源的还有几人!

 (五)构建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

1.探索水文旅融合新路径。依托大沽河生态主轴及滨海休闲景观带,串联沿线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要素,营造独具特色水文化景观空间。以官路水库建设、小沽河综合治理、白沙河整治、污水处理厂改造等项目为载体,实施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文化提升,打造水务文化名片。挖掘胶莱运河、古水闸遗址等优秀水文化遗产,积极申请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充分发挥大沽河博物馆等水文化载体宣教功能,争创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举办大沽河文化、运河文化、海防文化等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开展“青岛最美水地标”“最美母亲河” “节水青岛行”等水文化主题活动。持续创建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推进33条重点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打造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文旅魅力长廊。

解读:在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且又高喊缺水的背景下,主管部门把宝贵的淡水水体平摊于宽浅的河道和水深较小的水库强烈蒸发,每年增加数以亿计的蒸发损失,而且蒸发浓缩导致水质恶化。表面上唱着构建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河湖生态廊道建设的高调,实则犯下超低级常识性错误。殊不知,化解两灾且生态兼得的最佳途径恰是地表水与地下水错时联合调蓄,而决不是上述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把巨资无用工程的官路水库建设与之相联系,再度增加了反科学色彩。

2.发展水农融合新业态。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等项目,打造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创建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生态精品农业基地。发挥水网综合效益,保障崂山绿茶、山色 峪樱桃、金口芹菜、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等特色水生态产品扩大品牌效应。

依托各区 (市)自然禀赋、特色种植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打造小流域特色产业综合体。

(六)构建高效能智慧水务网

1.加快水务基础感知设施建设。扩大水务感知网监测内容和覆盖范围,在大沽河、小沽河、墨水河等14条市级河道建设141处高点监控,在部分河道标准断面布设流量监测设备,补充完善供排水管网流量、压力、水质、漏损等监测设施,推进智能远传水表改造和排水窨井盖位移报警设施安装。

2.推进水务数字孪生建设。实施数字孪生流域、工程和水网建设,加快数字孪生大沽河流域建设,实施白沙河水厂、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水厂、新河水闸等数字孪生工程,分步推进33条重点河道、23座大中型水库、引黄济青干渠青岛段、胶东调水青岛段、市黄水东调承接工程等数字孪生水网建设。

3.提高水务智慧化能力。建设水务一张图,逐步实现水库、水厂、闸坝、河道、引调水工程等地理空间信息三维仿真和二维可视。打造青水综合门户,构建供排水管理、水资源保障、水灾害防御、河湖管理、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工程管理等七大应用体系,实现水务业务系统全面集成、高效管理。

4.推进小型水库雨水工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按照省水利厅部署开展小型水库高程联测和库容曲线测绘,开展基础资料收集整编,建设工程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实施全省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及重点小型水库大坝渗压自动监测,开展小型水库雨水情展示及纳雨能力分析,为小型水库安全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市级层面组织领导和顶层推动,统筹协调解决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着力破解关键制约因素。实行市级负总责、区市抓落实、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相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协同做好现代水网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立项审批、用地用海、环评和文物保护等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

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相关政策支持,鼓励采取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

(三)严格建设管理

深入论证工程技术可行性,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布局。做好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依法合规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审批和开工建设。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参建各方质量责任,加强项目建设质量全过程管控。

解读:当务之急,是落实习总书记“让群众喝上清洁水”的指示,落实2021年9月青岛市委书记对《切实解决青岛“缺水”难题》的批示,按照《水法》“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立足供大于求的本地水资源优势,以廉价可持续的本地优质水源取代昂贵劣质客水,以优质水源民心工程为核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