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

一篇充满创新并对山东发展意义深远的好文章

2021-01-14    浏览次数:557    返回列表

编者按语:这些年来,院士越来越受尊敬,但是院士也越来越脱离实际,尤其不经常到群众中去接受新的源泉。所以,在山东的发展问题上屡屡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主意。但是,我们的当权者却总是喜欢请他们来指手画脚,而对自己的专家、本地的专家不重视。且不知,谁了解山东?谁对山东发展感情深?无疑是本地专家,至于那个水平,就要看什么知识了。本文的可贵之处,就是我们的土专家庞先生,敢于质疑陆院士,不仅是质疑,而且提出自己系统的观点。了不起,值得钦佩。另外,本文完全符合习主席最新的指示精神,因为他处处为民,因为他完全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所以,我希望我们山东的领导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和技术人员,都能够认真的读一读这篇文章,最好见见我们的土专家,听听他的家国情怀。如果能够这样问计于民,何愁山东不发展呢?!


        打造“两河交通枢纽”  坐实济南“国家中心城市”

庞双芹的——山东十四五破局疏议

此文由笔者所写《水润山东  十年胜江南》与陆大道院士为山东十四五所写的《思考与建议》严重抵触,有感而生。

虽没看到山东的十四五发展(应属草稿)文字内容,但从陆院士的答复来看,大概包涵以下几点内容:1、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缺乏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3、论证黄河经济带概念,希望获得京津冀,长三角那样的核心引领地位。但不幸的是这几项论证全部或大部被否定了。否定的理由也很充分;1、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应由省内解决,江苏、广东就是这样干的。2、济南的首位度不高不是问题,扩大行政区也没有意义。3、黄河不是长江,不存在黄河经济带,济南也做不了龙头。

只是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局怎么破,陆院士惜墨如金,并未给出令人眼亮的建议。

我的感觉是,陆院士建议守成有余,创新不足。或者眼里只见长江不见黄河,只见广州、上海等富足地区,体会不到北方人的穷困以及发展渴望。

这与习近平一心扶贫的目标情怀似乎有点不一致。

山东或者济南真的那么不堪,那么扶不上墙吗?非也。从答复来看,陆院士并未全面了解山东的情况,也不曾深入研究过黄河。所给出的主意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生常谈。不必太在乎。

一、外来和尚念对经却开错了方

 

首先陆院士希望山东从国家大势和自然基础条件研判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对的。笔者此前亦有类似研究并上书。“十四五及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发展要实现全面深刻的转型,任务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山东“能源原材料生产与制造业产能过剩”,经济体质普遍“火”气太旺五行缺水,也符合实际。下列图表更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1.png 

计算表明,广东、江苏、山东的用电量都是六千多亿(6323/6128/6083)度,但产生的经济效益却相去甚远。广东每度电能创造17.02元的GDP,江苏是16.26元,山东只有11.68元。存在近1/3能源的“干烧”现象。什么原因导致了“干烧”?请看下图。

图片2.png 

图示说明,江苏的水资源利用量达到了山东两倍(460亿/220亿)多。或许这就是人口少了两千万,干出的GDP却超山东两万多亿人民币(2019年)的秘笈所在。

如果以石油、煤炭为工业粮食的发展阶段可以称为“火功经济”阶段,那么今天以水环境为平台,水成为硬约束条件的阶段就可以称为“水功经济”阶段。“水功经济”阶段的人理应具有水的意识,水的观念。忽视了水,对水的作用缺乏准确认知,其发展过程必然处处掣肘。找到水并将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极致,方能拥有更大的腾挪空间,更宽的发展平台。而山东似乎仍彳亍“鲁能”路径的阴影里。

多年的“干烧”不仅迟滞了山东的高质量发展脚步,也拖累了环境,劣化了生态。201931省市的空气优良天数;广洲是282天,南京是190天,济南只有90天。这说明山东的GDP隐含了太多的干烧成分,近1/3的能源耗散到大气当中去了。做不好水文章,污染指数也难以降下来。

至此,山东与江苏的差距逐渐拉大就不难理解了。

陆院士把山东的病症找对了,但开出的药方是错的。原因在于陆院士同样陷入了山东“禀赋性缺水”的认知误区。为此还举出了山东年均降雨量500mm/年的奇怪数据(实际应为700mm/年左右)。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山东实属半湿润地带与半干旱相差甚远)地带,以及黄河断流的论断(实际20年未断流)更暴露了陆院士抱守残缺的知识结构。基于如此漏洞百出的山东认知,给出的十四五道路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令人不敢多想。

二、内外呼应  害苦山东

近几年以人均水资源论为依据的先天性缺水或禀赋性缺水论充斥各级官场、民间。不仅反常,也极其荒谬而危险。说它荒谬是因为这一理论源自100年前的瑞典学者弗肯.马克极不成熟的推论(1000吨水产出1吨生物物质)。在人类文明的正常发展逻辑面前完全是倒因为果的臆想。因为文明越发展,人口必然越集中,平均到每个人头顶上的水资源必然越少。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排第一的是西藏,最后一名是上海。若按马氏推论,将整个上海淹入黄浦江底也达不到基础理论值。

说它危险,是因为据此导出的逻辑结论与建国初期的“贫油论”,抗战初期的“贫钢论”、“必败论”同属一辙。因为水属必需品,既然先天不足就只能引入外援,由此必须年复一年地搞引水工程,千里引水必然质劣价高,用水企业(居民)经年卖高价水必难以承受。最终的结果必是拖累经济耗尽财政(应急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另当别论)。

其实山东省财政及用水企业苦质劣价高的引水工程久也!

刘家义书记将山东定性为“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是正确的。山东不缺水,缺的是思路、办法与蓄水、聚水的有效工程。缺的是把守山东经济“命门”的部门,想方设法积极供水的职责与担当。

图片3.png 

中央提出“以水定地、定人、定城、定乡”的四定方针,如今被某些人当成尚方宝剑肆意挥舞,也是极其有害的。同样属于错误理解的结果。中央要把控全局,用的是“底线”思维——防止生态崩溃的局面出现,因此必须用“四定”严格把关。而地方的任务是落实“两山”目标,搞好经济与民生;各后勤保障(水利)部门的职责则是备足粮草弹药,保证及时供应水源,因此须用“顶线”思维。水既然是资源,就应当用足用好。而不是把水当成“稀缺资源(另一院士的错误论断)”,甚至当成手中的筹码,把用水企业的手脚捆得紧紧的,脖子掐的死死的。

哪个前线将领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能保证打胜仗?

江苏的发展事实与生态环境现状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水是循环更新的,不是越用越少,越用环境越恶劣。而是越用经济运转越顺滑,辗转腾挪的舞台越宽,路子越顺畅,环境越趋于改善、改良。

山东某些人在水的资源属性问题上想反了,在如何发挥职责、作用的问题上,刀砍反了。

三、黄河理应成为幸福河

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引导行动。今日之社会,今日之中国,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已使某些人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不敷应用。与水的认识出现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错误认知、行为类似,对黄河的认识更有待检讨、更新。

黄河还会决口吗?黄河每天都在发生淤积吗?悬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彻底清除吗?这些在某些人的脑海里无须置疑的认知其实都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习近平希望黄河能够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河”,决非无根据的一厢情愿,而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因为今日之黄河早已不是70年前的黄河,不再是危河、害河、令人恐惧之河,而是安澜之河、资源之河,经过科学改造完全可以成为幸福之河。

据黄河水利科学院资深专家齐璞教授的研究结果称;全黄河流域的水库调蓄总量(600亿立方)已超过黄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另经建国70年的持续努力,黄河的防洪标准也已达千年一遇的水平(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100倍,长江下游50倍)。如今应担心的不是黄河决口,而是防止断流,是千方百计落实习总书记“把黄河建设成人民幸福河”的时代要求。

有人担心黄河一旦减少流量,会出现断流或淤积。那是因为未曾深入研究过黄河,不了解黄河的浅滩漫流性特征。黄河属古老的乱流型河道,形成的河道平均宽度3~4km,最宽可达10km余。维持如此宽泛的河道不发生淤积当然需要巨量的水源流淌(流速低于0.5/秒才会发生淤积,超过1.5/秒则会冲刷河底)。正是极宽泛又不规则的千年河道,才使大量的浅水、湾水、漫滩死水形成,进而产生淤积。如果采用“套堤束水”之法(沿中心河道按高于二级航道的标准,构筑两条套堤),再加上小浪底水库的导流控制,恰如给黄河安装了水龙头(水库)和水管(套堤),迫使黄河水集中于中心河道保持细水长流(年需70~80亿立方水)。这样每年至少可挤出220亿立方的水源为我所用(套堤工程能提升防洪标准、施工简捷费用极低,详见《运河研究》2020第一期《套堤汲清  黄、运互通》)。

实施套堤工程可使水流因收束而加快(0.5/秒),再不会发生淤积,亦不会使入海的泥沙减少。且完成改造之后除可贡献220亿立方的水,还能贡献9000余万亩的二滩稻田(仅小浪底以下河段)。

将黄河变成资源之河,幸福之河,并不遥远。

四、给黄河加个过滤器

套堤束水工程挤出的220亿立方黄河水只是初级资源。经除沙之后才能成为优质水源。消沙才是黄河的千年难题。因为沉淀一下澄清黄河水并不难,难的是后续清沙——无须人工的自动清沙。能否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这一目标呢?请看下图:

图片4.png 

上图是黄河流清技术的示意图。它相当于将大肚小口的系列容器倒扣于黄河水道两侧(中河道行船)。容器因被固定而处于静止封闭的状态,上半部的黄河水就会慢慢沉淀(48小时)变成清水区。泥沙则滑落至下端出口处,由流水裹挟入海。流动的黄河水可能在小口处形成一定扰动,但扰动深度一般不会超过20cm,上部的清水始终能维持安静状态。图中104漂浮于水面的虹吸器,105是虹吸管,用于持续可控地抽取清水。

只要将这种自动沉沙汲清装置大量置于黄河河道内,几乎想要多少清水就能汲取多少清水。

该设备还具有结构简单、低廉,无能耗无污染,可多年使用的特点。

五、黄河一流清   运河南北通

大运河的南北通航问题之所以悬而未决,一是因为通航水源难寻,二是黄河河床这个水脊难翻越。倒扣金钟式的除沙装置让黄河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水,有了清水就可以向黄河南北的河道灌注,全线复航的两大难题即可迎刃而解。

因套堤束水工程可以在黄河故道内筑出高于二级航道标准的适航航道,通航当不成问题(小浪底以下河段)。又因能为运河注水,运河的全线复航亦不再是问题。同时还为黄、运两河水系的平面交汇(省却了建隧道、渡槽的麻烦),构建十字型水运枢纽,方便两河船舶互通互航,内河货物通江达海目标打好了基础。

据笔者测算,目前尚未通航的黄河段822公里)只需5.67亿立方清水就能按二级航道标准灌满,满足2000吨级船舶的通航条件。以后的渗漏、蒸发损耗,每年再以1.2亿立方的清水补偿就够了。

水运曾经是封建时代的主要交通运输形式,运河亦发挥过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作用。现在随着高速、高铁的发展,水运似乎已被忘记。其实水运仍有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大宗、时效性不强的货物,水运拥有成本低、安静、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今后随着人们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怡人的水上交通方式或可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参见《运河研究》2020第二期《山东“水功”经济战略初探》)。

六、构建两河枢纽  坐实济南国家中心城市

运河贯穿南北,黄河横亘东西,二者同时流经齐鲁,犹如任督二脉交汇于山东腹地。这是上帝的恩赐,是千古难遇的区位优势。现在若能使黄河通航,运河复航,中华民族的任督二脉将再次被打通,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十字型水运枢纽体系即刻跃然纸上。

南有长三角,北有京津冀,山东、河南似乎正被忽略。故此省会济南决意升华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强化中腰,承东启西,提南携北的引领作用。但济南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总得有点抓手,至少要让人提起来有点不可或缺的感觉。

争取黄河通航、运河复航,早日建成黄、运交汇的十字型水运大枢纽,就是济南晋身国家中心城市的抓手。有了这一抓手,济南就能起到承东启西,提南携北,带动中原的作用。因为黄河航道向西可连接腹地,向东可直通东海。大运河航船南下长三角,北抵京津冀。山东水运枢纽地位不言自明。济南晋身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陆院士通过论证黄河流域只有75万平方公里,而长江有180万平方公里,一口否定了黄河经济带的存在,进而否定了济南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与作用。这暴露出部分知识精英惯有的毛病——总喜欢锦上添花,却不知道如何雪中送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老百姓着想,所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要眼睛只盯着GDP,眼里只有富人和已发达地区。那些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多与关注,多给予支持。国家为什么要搞西部大开发?去年9月的郑州会议为什么把黄河流域的发展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正因为黄河流域落后才需要发展,如果已经发展得很好很成功,还用得着“智囊”们画蛇添足,发表各种不咸不淡的高论吗?

长江的确是很好的经济带,但并不能据此就否定黄河经济带的存在。因为没谁规定过180是标准,75就不是标准。黄河也有自己的经济带,只是这个“带”因为缺少航线的串联培育,其带状特色不如长江那么鲜明罢了。

再说黄河也并不是院士所认知的——从未有过航运史(直到70~80年代山东还有银山到东明,泺口到滨州的黄河航运)。只是未能进入陆院士的知识系统。长江与黄河在航运方面的差距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水道特点的差别所致。历史上,长江流路因多崇山峻岭,开劈不出长距离的行车道路,航运是唯一可取的交通形式。黄河流路则因为山少地平,形成道路的地形优势比长江突出。加上长江多为夹山流淌,水道深水量大,利于行船。黄河属泥沙积累形成的漫滩乱流型河道,利于行船的水道少。正是这些历史因素,造成了黄河今日无航(少航)的窘境。

不过今天这些不利因素,有的已经不存在,有的已经减轻了。黄河,完全可以通过水道再造,满足通航条件。方法就是通过套堤束水工程造就超二级标准航道。具体说就是;将两边的滩土向中心推筑,构筑出河底宽60~80米,河面宽100~120米的规则型河道。再通过小浪底导流孔控制下泄水流,使其只流入修好的规整航道,彻底杜绝二滩死水、滩水大量存在的现象,使所有黄河水平时只在中心河道内流淌,并控制水量、水深符合二级航道的适航标准,保证2000吨级的航船常年通航。按如此标准初步估算,每年下泄80亿吨黄河水就能保证常年适航不断流,亦不减少入海输沙量。

经此改造,黄河将一改千年祸患的旧形象,成为安澜之河,航运之河,水、土资源贡献之河。因为改造后的黄河其防洪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常通航之外,还能节省近220亿立方的黄河水为国民经济服务。另外还有9000余万亩的二滩优质土地可供开发,习近平关于让“黄河成为老百姓幸福河”的千年夙愿,有望快速落地。

七、推动T”字型战略上升到“开”字型战略

如果黄河通航,运河复航,两河交汇形成十字型交通枢纽的设想得以实现,加上陆院士原来所说的长江+沿海构成的“T”字型经济带格局,我国的十四五棋局,完全可以由 “T”字型提升到”字型格局。以往的“T”字型格局所覆盖的只是沿海+长江,“开”字型格局则能覆盖大半个中国。如果关注力仍继续集中于长江、沿海,忽略了中原、西部平衡发展,只能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南北差别越来越大,东西悬殊日趋严重。共同富裕还从何谈起?协同发展的目标如何落实?

忘记习近平反复强调的初衷与情怀,院士指路也免不了南辕北辙。

邓小平的“先富带后富”生前未能实现,习近平正努力补上这一课。从个人发展看是如此,从全局谋划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习近平推出的运河文化繁荣和黄河流域发展战略是有深意的。山东应该抓住黄河、运河的通航、复航这篇大文章,将“水润山东”的计划坚持十年。一定能扭住全面发展的牛鼻子,既提升改变自己,又能带动河南、河北,协助中央盘活以“两山”目标为主线的中原发展棋局。若非如此,则可能不知不觉中背上迟滞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之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山东情愿不情愿,业已置身于黄河为界的南北通关之地。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生态良好前提下的发展。有水才有好的生态,没水谈不上生态,更谈不上良好。山东若率先解决了水问题,解决了黄、运河的通航问题,国家的绿水青山之路将迅速向北延伸,跨过黄河直抵京津。若老是喊渴,老嚷嚷山东缺水、没水,必落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绊脚石角色。

有人说;运河通不通,关键在山东。其实黄河通不通,关键也在山东。两山大业(向北)通不通,还在山东!山东到底能不能通?想不想通?中原在等,华北在盼,中央理应也在观察。山东,不能再犹豫了。

运河要通,黄河要变,既是时代的要求,也历史的必然。中央之所以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一是运河持续供应的水源尚未落地,二是黄河有关部门一直在用“狼来了”的思维、宣传方式,把黄河塑造成了谁也不能动,谁也不敢动的太岁顶土。不客气说,这是在延误中华民族的翻身大计,延缓习近平“两山”战略的推进步伐。

这个扣谁结的?由谁来解?山东,只有山东能解。

八、有水才能营造创新氛围

正如陆院士强调;山东要从中央部署、全国大势中找准定位,确定十四五发展方向的判断是对的一样。指出下一步要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这个基本功、内功”的论述也非常准确、到位。

只是“区域创新体系”从何开始,如何创建,陆院士同样没给出解答。自己身上痒痒,他人很难挠得准。问题还是靠自己解决。

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原因在哪?“凤歧茶社”一刺激,让山东人打了个激灵,并派出了一批批南下学习干部,只是收效难称人心。产业调整、重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说出现了重整旗鼓焕然一新的局面也不符合客观情况。与江苏等南方省份的发展态势比起来,仍处于下风。

怎样才能让山东人精神振奋,撸起袖子干起来?

两河通航,构建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十字型交通枢纽,只是山东十四五重点突破的目标。要想彻底激活齐鲁大地,打造从上到下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创新氛围,我认为只有一个“水”字有望见效。

沿海、河口城市发展更快,过去认为是沾了航运便利的光。其实问题远非那么简单。人类四大古文明为什么都集中在北纬30度附近?说明气候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任何文明成果都是由人创造的,过去如此,于今亦然。君不见南方人接受新事物总是先于北方,湿润地区的发展总是快于干燥地区。因为绿水青山的环境容易触动人产生更多想法、追求,也使人拥有更足的体力、精力。山东人人高马大,能吃苦耐劳,缺的正是激情与灵性,而这两样都离不开氤氲多水的环境滋养。所以,抓住绿水青山这个目标,一心一意做好“水润山东”大文章,既是山东的突破口,也是谱千年大计,建万世之功的行动纲领。

山东地处半湿润型地带,年均降雨量在700mm/年左右。为什么山东老是觉得缺水呢?这是因为泰、沂山脉造成的腹高地势,让老天爷赐与的甘露迅速溜掉了。据省水利厅资料显示,山东每年向东入海,向南流入淮河流域的自然降水有150多亿立方。过去的山东十年九旱,是因为缺少留住宝贵水资源的手段,现在则完全有能力留住老天爷的恩赐水。方法就是:挖河扩容,套堤蓄洪,实现普遍的洪水资源化。

季节性洪水在流归湖、海之前,必经无数条河道。无数条河道因此成为了化河为库、蓄留洪水的极佳场所。利用旧河道深挖扩容,套堤蓄洪,会成为洪水资源化的极佳途径(目前某些雨洪资源化的成绩报表不过是些数字变换游戏)。据省水利厅统计,齐鲁大地上分布着大小河道1400余条。若将其中的部分河道深挖扩容,并在原河堤内筑出两条二堤,使河道一分为三;中间较深的河道作为行洪河道(最后也要蓄满洪水),两侧河道作为蓄洪河道。再敷设一些相关设施(如拦洪橡胶坝),就能将无数条河道变成无数座线型水库,初步测算,至少能揽储100亿立方的地表水。实现当地水源留当地,为当地生态、社会服务的目标。再假以时日(十年),齐鲁大地将一改十年九旱的局面,发生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蜕变。

因为山东地势错落有致,一旦清水环绕,情景必胜江南。

图片5.png 

九、水润山东  十年胜江南

 “水润山东”决非一日之功,至少需要十年。十年之后山东将发生从内到外的全面改观;长期享受水气滋润,人的精神面貌将为之一新,居住环境会有更多的江南风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也会向滋润型、中产型转变,服务型创业、就业占比更多,小型民营经济实体更易于孕育、诞生、壮大。国有、民营经济结构比例将变得更趋合理。江苏等南方省份的现实告诉我们;一条河就是一道风景,一条河能滋润一条微型的经济带。一座码头能救活一座小城镇。

山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城镇建设之路,将因此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既需要政策,也需要环境。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杭州给人的启示是;绿水青山是激活智力的物质条件,水源的匮乏就是智力的枯萎。即便没有两山理念的提出,没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山东能源、建材、重化工等“火”性十足的产业,也因饱和触及到了天花板。唯有“水”能改变山东,给山东一个浴火重生的机会。

济宁、菏泽、枣庄、临沂、聊城这些欠发达地区,拥有的资源优势正是水资源相对丰富,解决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除了“水润山东”,还有更好的路可走吗?

《运河研究中心》庞双芹       15853108830(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