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2020年11月11日在青岛交通规划设计院的演讲

2021-01-11    浏览次数:838    返回列表


掌握真知为实现交通强国梦作出贡献

2020年11月11日在青岛交通规划设计院的演讲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习主席为什么提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我们诞生在40-50年代的人,都不会忘记,我们上初中开始的政治课就学习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大部分人都随口会说出一分为二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帝国主义、按劳取酬、反对自由主义等等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这些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少了。因此出现了很多违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例如罔顾事实的唯心主义、一刀切形而上学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条主义、唯上不唯下的官僚作风、医院、学校甚至政府部门都要动辄收费等违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象到处泛滥,从而严重损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国家的稳定、和谐因此习近平主席2020824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严肃提出: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从国情出发,深入调研,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习主席的讲话,学习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我们前进的步伐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有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部分。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因此,不得不稍微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以下的一些概念

1)唯物论和唯心论、存在和意识客观和主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统一、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一分为二。

3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它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4)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这种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动力可能会引发社会甚至重大的变革,直至政权更迭

一些事关交通重要术语的

1、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

1)“现代化”。是体现当今先进技术水平的“过程”和“状态”。

2)“交通现代化”就是体现当今交通先进技术水平的“过程”和“状态”。由于,交通必须和社会经济相适应,所以,还有另外一种定义:“交通现代化”,就是和现代化的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交通发展状态和交通发展过程。

3)“基本实现现代化”。源自邓小平“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研究得出“1998年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可以作为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参考底限”。据此,1998年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可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低标准。

4)“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① 达到21世纪中叶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交通发展平均水平;② 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交通发展状态和交通发展过程。

5)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简单评价。可以用人均GDP>15000美元,城镇化率>75,服务业占三产比>65%等三个指标简易判断。如青岛2019年人均GDP18650124282/6.68)美元,城镇化率74.12%,三产占比60.9%,所以我们有理由说:2019年青岛市的社会经济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只有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经济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青岛的交通也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2、一体化和欧盟

一体化亦称综合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些主权的让渡,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相融,通过部分的结合而演变成具有全新性质的新的综合体。一体化的核心是主权的让渡,即某些相关制度、法律的一体化。

欧盟,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真正理解的名词。19573月,法、德、比、荷、卢、意6国签订了《罗马条约》,通过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9112月,欧共体各成员国建立欧盟。1999年,欧元启动,宪法性质的《里斯本条约》签订,相关制度、法律的主权让渡基本完成,一体化欧洲的欧盟屹立在世界的西方。所以,“一体化”绝不是普通的协作、合作、协同。

3、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国家内不同区域间的“一体化”。由于无需考虑政治因素,所以也称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① 一定包含主权的让渡,即通过部分制度和法律的一致建成综合体;

② 人们在区域里的经济活动要感觉不到行政区划的障碍。

国内现在大家都在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忽视了这两个特征。因此,不是真正的“一体化”,只能说是协作体或城群圈。真正的“一体化”,必须实现部分主权的让渡。譬如,财政上的收费标准、通讯上的区号、交通上的车牌首位标志号、经济流通领域的壁垒等等。不过,正如欧盟也是经过了42年才完善的那样,一体化的主权让度也可以逐步进行,可以先通过“城群圈”、城市群、大湾区等逐步过渡。

2)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行政边界严重阻碍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3)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紧迫性。新旧动能转换呼唤“发展红利”。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红利”。但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将转换成主要从“发展红利”中索取。所谓“发展红利”,是指区域经济规模扩大与生产力要素重新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

4)“发展红利”巨大――非线性指数增长。

①  水平尺度的放大;

②  垂直方向的调适;即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人才结构的调整。

见下表所示:

图片1区域经济的发展红利.png


4、区域交通一体化

1)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内涵。是指打破区域内行政界限、部门界限、地域界限,把区域内所有的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交通信息等资源按统一的规则、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组织、运行的区域交通发展模式。

2)为什么要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因为,交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服务行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首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5、如何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

1)通过充分的协商,制定并逐步实现和完善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通过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实施,逐步完成与交通相关的部分主权的让渡,形成一个新的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综合体。

2)使道路、铁路、航道、航线等交通线路以及站场、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区域网络化、一体化。实现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港航交通、民航交通规划一条龙,建设一张图、运行一张表。

3)逐步做到路同网、铁同轨,港站统布、车号同牌、乘车同卡,管理同制,调度统一,实现真正的区域交通一体化。

6、“新基建”

1)“新基建”的内涵。新基建,就是新的基建。“新”在哪里?新在把5G、智能、智慧、大数据、云计算、量子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融合到“基建”项目和工程中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传统基础设施而形成的新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2)推出新基建的现实意义。由于新基建具有投资额大、回收投资快和迅速壮大国家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效能,所以新基建具有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双重作用。既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可谓一举多得、正当其时。

7、交通新基建

(1)交通新基建,就是交通领域的“新基建”。因此,与“新基建”一样,交通新基建的关键也在“新”字,即发展理念新、采用技术新、基础信息网络新、服务体系新。

(2)交通新基建和新基建的关系。新基建包含七个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型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由此可见,交通新基建本身就是新基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交通新基建的判定特征现代化;② 数字化;③网联化;④ 智能化。具有以上二个或者几个特征的交通基础设施,就是“交通新基建”。

(4)交通新基建的“三要素”。融合、协同和创新。融合,就是交通运输产业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协同,就是传统基础设施、载运工具和运输服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创新,就是提升交通运输的科技研发能级,即推进重大交通科技基础设施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的大规模研究,并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模式、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交通新基建的具体内容。智慧园区、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机场、智慧通关、智慧公路、智慧服务区、智慧充电、无人化分拣、自动化仓库、车路协同测试、自动驾驶功能提升、安全运维能力提升、高铁智能化升级改造、自由流收费与ETC门架创新应用综合交通大数据创新应用、高效率的区际城际快速客运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状况的实时监测、自动风险评估以及智能养护等。

(6)如何推进交通新基建① 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科研资源,将科研力量和资金向新基建倾斜,并积极和社会产学研结合、协同攻关;② 研究确保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的建设,力争尽可能多交通新基建进入“十四五”规划;③ 研究和出台新政策,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的窗口,为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新基建投资拓展渠道。④ 做好科学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8、双循环和“双循环”

1)“双循环”内涵。在这里说的双循环既不是循环中的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也不是制冷中的双循环双级压缩制冷循环,更不是比赛中的双循环(双循环赛制),而是国民经济流通的“双循环”;以国家而言,国民经济流通的双循环指的是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流通循环“外循环”和国内区域之间流通的“内循环”;

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和意义① 意思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来致力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很快融入世界贸易大格局,在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理念、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富民强国大国国迈进。外向型经济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在国内国际两个经济流通循环中,外循环为主。但是随着美国对我国的刻意打压和新冠肺炎导致的国际经济萧条,使得我们国家外循环出现梗塞严重受阻。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② 意义首先,我国地大人物博制造业门类齐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中部及东北等地区的发展能级差别巨大等等现状,不仅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个新格局必将迅速改变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落后面貌而补短板效应的显效必将加速强国梦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加速提升其次世界上发达国家内循环双循环的比例,一般都是80%左右,而且都有从欠发达时的外循环占比大转化到发达国家时占比晓得发展历程。这就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模式,国家发达的必由之路。因此这次内外循环的比例调整战略,是我国从此开始走向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

9、交通双循环服务

1)交通服务“双循环”示意

图片1双循环示意图.png

2)示意图图解

从交通的视野看,外循环就是支撑外向型经济交通通道网络、交通装备、交通服务和相关的交通技术、交通产业

从交通的视野看,内循环就是支撑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网络、交通装备、交通服务和相关的交通技术、交通产业交通产业的转移,当然也包括各个区域内循环(见图中“小内循环”)。

③ 从交通的视野看,不管是外循环还是内循环,核心的区域都是中国沿海地区京津冀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广西、海南,示意图中通过交互通道的粗细来表征。突出这一点确实寓含深意,可以说这是本文创新,也是本文最想让大家达成共识地方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