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从交通视野解读“双循环”和“交通服务双循环”

2020-09-04    浏览次数:522    返回列表

从交通视野解读“双循环”和“交通服务双循环”

----山东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青岛交通规划设计院特邀顾问  许云飞

摘要:5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特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进一步阐释了“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内容。7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于是,继“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后,又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双循环”出现在国人面前。联想最近国家高层的一系列动作,毫无悬念,“双循环”是应对当前国内外风云变幻的重要国策和国家级战略。所以,各地区、各级和各部门领导,都在紧张地学习、领会和思考本地区、本部门应该采取的落实举措。目前,有很多关于“双循环”的撰释,本文意图从交通行业的角度,解读“双循环”的内涵以及交通服务双循环国家战略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交通  双循环  交通服务双循环

一、关于“双循环”的理论探析

1、“双循环”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

“双循环”,是指存在于物体内部物质交换的内循环和存在于物体与外部世界物质交换的外循环的简称。从理论上看,“双循环”问题可以用系统论来研究和诠释。

“双循环”是一种普遍现象。譬如人、动物、植物,就都是通过新陈代谢的内循环和吸纳吞吐的外循环这个“双循环”来“强身健体”,延续“生命”的。由此可见,正是“双循环”的存在和运作使得系统可以持续发展。因此,“双循环”的实质是系统论中的可持续发展。

2、适时调整两种循环的比例是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事物发展是有序列规律的(各态历经[1]),即不同时期要采取不同的序列内容才能适应环境得到健康发展。按照这个理论,双循环中两种循环的比例也必须符合序列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使“双循环”的发展能够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明晰其发展序列规律的基础上,善于及时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以适应序列规律。

3、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是国家发达的标志

其实,双循环中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是发达国家的标志。认真查验世界上发达国家双循环的比例,可以发现,强国的内、外循环经济占GDP的比例,一般都是80%20%左右。欧洲几个国家是如此,日本现在也如此。日本曾经外向经济占40%,但是真正成为世界第二以后,实际上内循环的经济占到了80%以上。这就说明,我国调整内、外循环比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必由之路,又是我国开始走向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

4、可以采取内循环为主体格局的条件

在双循环中,提高内循环比例,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双循环格局,是需要审慎从事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四个前提。它们是:

1)事物发展的结构功能已经就位;

2)系统内部存在超循环机制。即系统运行已经具备产生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而且这种超循环机制效率在不断提高;

3)系统凭着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已经成为能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4)系统已经生成强大的安全、免疫子系统,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

5、现在推出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决策高瞻远瞩、英明科学

1)当前的形势,正如习近平20208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的那样: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因此,按照系统论的发展序列规律,已经到了应该采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时候了;

2)我国国内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相对协调,产业门类齐全,供应链相对完整,超大规模市场已成雏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功能相对稳定,并初步就位;

3)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也初步形成鼓励创新的风险资本投资等机制;同时,已经明晰提高循环效率的关键是减少耗散,降低分配、交易、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中的成本,并且已经找到通过畅通交通体系,提高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来提高超循环规模、效率的发展思路;

4)外向型经济已经基本建成,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外向型经济安全性和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不仅是必须,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该新格局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只要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我国在国际经济低迷之际一定能逆势而上,欣欣向荣。

二、交通视野的“双循环

1、双循环示意图

必须强调,这是“交通视野”,而且是“示意图”。



[1] 各态历经假说:原意是认为力学系统从任一初态开始运动后,只要时间足够长,它就将经过能量曲面上的一切微观运动状态的代表点。这个学说在系统论上可以应用来预测一个物体未来某点的状态。即既然时间足够长系统就能经过所有微观点,则系统内预测对象需要预测的未来某点的状态一定可以在系统内另外一个先前出发对象的运动轨迹上找到这个对象运行到预测点时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近似地认为是预测对象发展到这个点时的状态。譬如,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认为:“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超过1998年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1998年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可以作为205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参考底限’”。正是这个结论,为我们定量确定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交通服务双循环.png

2、“双循环示意图”图解

再次强调,这是“交通视野”,而且是“示意图”。

1)从交通的视野看,外循环就是支撑外向型经济的交通通道网络、交通装备、交通服务和相关的交通技术、交通产业。这是示意图,所以图中的外循环没有方向性。通过中----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中--孟印缅、中国--东南亚等经济走廊以及从东部太平洋往东、南、西、北,向世界各地交互输送物质的交通通道网络、交通装备、交通服务和相互交流的交通技术、交通产业,都包含在示意图的外循环里面。

2)从交通的视野看,内循环就是支撑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网络、交通装备、交通服务和相关的交通技术、交通产业。与外循环还有点区别的是,从交通视野看的内循环还包括交通产业的转移和转型升级。按这个定义,内循环包括城市群内、城市群之间的循环,都市圈内、都市圈之间的循环,城乡之间的循环,东南沿海、东北、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循环。示意图中,仅标出了区域循环和东南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循环(为示区别,图中标注“小内循环”);

3)从交通的视野看,不管是外循环还是内循环,核心的区域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黄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广西、海南)。示意图中通过交互通道的粗细来表征这个意思。突出这一点确实寓含深意!相信只要仔细研究习主席最近的讲话和不久前召开的规格高得出奇的关于西藏发展的会议,就会察觉。因此,各区域对此必须达成共识。东南沿海地区不能有傲,要有担当;其余地区不能沮丧,应有积极协同的理念。因为,在交通为“双循环”服务中,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必须充当主角。

三、交通如何服务“双循环”

1、明晰交通服务“双循环”的基本思路

1)通过交通促进内需提升内循环拉动经济发展。由于中美贸易战美国对我国的各种打压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不仅国际经济下行,而且对我国来说,原料和配件进不来,产品和服务出不去,外循环的动能和流量急剧下降,外向经济出现萎缩。因此,只能依靠我国地大人多和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通过交通的大投资大建设扩大内需、完善备齐产业链,促进内循环并保持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才能解困。

2)交通服务双循环的主力军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内需提升内循环拉动经济,主要是投资和消费两个方向。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这些年的大规模快速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消费需求也不可能猛增(有多少家庭缺房、缺家电?)。所以,这一次拉动内需的着力点主要不在东南沿海地区,而是国内欠发达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差,反而成了内循环发展的最大潜力区。但是,这些地区的交通建设能力和水平都比较弱,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建设能力和水平不仅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而且随着外循环的弱化,交通建设的人财物能力都会出现过剩和冗余。因此,让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作为交通服务双循环的主力军进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服务双循环中,本身就是构建新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内容。因此,既是必须,更是必然。

3)上述思路清晰以后,下面就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东北、中西部地区两条线述说交通服务双循环的举措。

3、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举措

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是交通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的主力军、先行官、排头兵、引领者。因此,对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行业来说,主要思路不是大搞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通过以下举措担当起服务国家双循环的重任。

1)“修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有两种,第一,是区域快速大通道。舒适才能吸引人流,快捷才能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对于我国东北、中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而言,区域大通道就是高铁、超高铁和航空。这些大通道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内循环的循环速度、效率、效益,而且其本身就是可以拉动内需的“大投资”。对此,东南沿海地区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毫无疑问定会介入。第二,是这些地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包括城市道路和县乡路)。这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也是扩大内循环规模的需要。这些路按常规一般都是由这些地区本身的力量投资和建设。但是,一方面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这是国家统一、和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地区本身经济基础和技术、施工力量都比较薄弱,单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无法高质高效完成,需要中央统筹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支持。

2)布局交通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产业在外,且缺乏替代,一旦受阻,就影响整个产业发展。因此,从产业的安全考虑必须改变完全依赖境外市场的情况,使产业链在国内也基本可以循环起来。另外,从国家的安全考虑,有一些重要的、敏感的企业,需要部分转移到“大三线”。总之,内循环既要在中部、西部布局一些我国产业链缺乏的产业以保持工业全产业链体系,还要承接一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从交通的视野看,就需要把一些重大的、重要的交通产业、企业布局到中部、西部的内循环中。

3)投资“交通+旅游”。交通便捷了,产业也多了,人流物流自然就增加了。但是,还不够!,必须把原来每年大批到国外旅游消费的交通流给拉到内循环中来。这就需要挖掘和建设吸引人流的“亮点”(浙江东阳横店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按照“交通+旅游”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交通行业不仅投资建设交通通道,还同步投资建设旅游景点、宾馆、饭店、休闲娱乐设施,真正自主实现完完全全的“一票到底”,管行、管住、管吃、管玩,使之成为内循环中一道靓丽的新风景线,开拓出交通服务双循环的新途径。

4)投资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区域内快速、方便、舒适的交通还依赖高质量的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一般地讲,这一块也是由所在地区自己建设。但是,一方面这些地区本身力量有限,另一方面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力量有大量的冗余。因此,在这一次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中,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发展“野战军”,有必要、有义务投入到这些地区内部的交通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的建设中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他们建立起完善、先进、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建成繁荣富强的中国东北和中、西部,实现中国梦而建功立业。

5)建成更加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来说,除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国家双循环中去外,自身的建设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目标就是建成更加发达的东部沿海交通,完全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交通强国的示范区。其主要的建设和发展内容是两个方面。① 是积极推进区域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交通发展到客运追求舒适、快捷、愉悦,货运期望“一单制”和集装箱运输占比极大、交通运输成本被极度挤压的时候,就必须依靠区域交通一体化来降本增效,获取红利了。关于如何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问题,笔者将另外撰文探析,这里就不赘述了。② 是自身交通的完善和强化。由于,这一块内容和其他地区的差不多。所以,这块内容请阅看下一节:“我国东北和中部西部交通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举措”。

4、我国东北和中部西部交通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举措

对于这些地区的交通来说,服务双循环重在强化内部交通网络的建设,提升交通支撑和服务双循环的能力。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在本地的大投资、大建设。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工作:

1)打通断头路,完善交通网络;发挥后发优势,建设多元、立体、无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争取弯道超车;

2)做好本地交通网络与国家大通道、大网络的衔接。同时,提高本地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3)培育规模化、现代化物流主体,发展全程物流和多式联运,提高物流效率;

4)发展多层次、一体化轨道交通,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切实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城乡交通季节性拥堵现象;提高出行便捷舒适度,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5)发展国际民航、国内民航和通用航空,竭力发展中欧班列、国际快递等交通手段和模式,为本地区发展内贸、外贸提供交通便利条件;

6)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狠抓“两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以大数据、信息化、5G、云计算、量子通讯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打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交通、智慧交通、生态交通;

7)建立完善、长效、智能、智慧的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

8)逐步实现交通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