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释:大约5年前,在江苏,我和一位江苏交通系统的领导谈话,他反思江苏兼评价我和山东时说:“交通发展,不仅需要有很多人在前面热火朝天的奋斗,更需要有人在后面冷静地思索”。这话我始终不能忘怀。为此,我在改革开放30年知己,写下两篇文章,代表冷、热两种思维。这是第一篇。
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亲身投入了山东交通发展风风雨雨的全过程。现在,我又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眼光,回顾这过来的征程,意图使我、也使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
一、三十年来交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从严重滞后转变成基本适应
从交通的视野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至2007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包括农村公路)达到21.
为了定量地说明山东交通通过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三十年征程,我潜心研究2年,构建了“交通发展指数”来综合代表山东交通的发展状态,同时构建了“经济发展指数”来表征山东的经济发展状态,并收集了1980年到2000(后来延伸到2005年)年的数据,每年做一个“交通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以年份为X轴,指数值为Y轴,把这两个指数的值按年份分别绘在X-Y平面上,就得到了山东交通发展的轨迹图,见下面的3张图所示。3张图的区别是第一张图以1980年为基点,第二、三张图则以1990和1996年为基点。
从以上三个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1980~1986年期间,山东交通与山东经济的发展都比较缓慢,但速度是差不多的。从1987年开始,山东交通发展的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越来越严重。从1990年开始,山东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发展速度,山东的交通虽然也一直在同步增长,但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7年。大家记忆犹新的压船、压港和道路堵塞的现象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
从1997年开始,山东交通的发展速度迅速提高,尤其是从1998年开始,山东交通的发展速度与经济的发展速度几乎一致。
(注:也许有人会说,从图上看“经济发展指数”的发展速度还是比交通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因为“经济发展指数”曲线穿过GDP曲线扶摇直上,发展速度要比GDP高。通过原始数据和研究分析发现,这是这些年来“电信业务量”超常发展所致。为了定量地证实这个推断,我们不厌其烦,又重新作了不包含“电信业务量”的“经济发展指数”,结果表明:不包含“电信业务量”的“经济发展指数”不仅在1990年后大大低于包含电信业务亮的“经济发展指数”,而且低于GDP。基于GDP的内涵、基于GDP的公认性、基于目前GDP已经作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的客观事实,我们后来在一般情况下以GDP作为国民经济的代表指标来探讨“交通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山东交通行业深深扎根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经过几任领导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使我们少走弯路、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根本所在。正因为这样,冷看山东交通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总结、值得我们引以自豪和意义极为深远的第二点成就,就是科学发展观现在已经在山东的交通行业扎下了根。
首先是领导注重科学决策。现在的交通厅、局领导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调研。向专家咨询,向干部提问,向群众了解,向历史讨教,向国内外学习。比较重大的事,则立专题研究。而且,做到虚心、诚心、倾心。我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省主管交通的省长和交通厅领导通过调研后,集思广益,改变原先的认识,做出科学决断的实例。有的工作都已经下了文件,组织了实施,几乎到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地步,但是,通过调研后,还是毅然决然改变原先的决定。想到这些,我们这些被调研者真的非常感激、非常震奋。有了这样的领导,能不废寝忘食,去拼博、去工作吗?!
其次是山东的交通软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全国交通行业的前列。几任交通厅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软科学的研究工作,每年都有几十个调研课题,其中还有重点研究课题。就我个人亲身经历,在各任交通厅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相继完成了《山东沿海港口经济腹地合理划分和港口统筹布局的研究》、《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港口合理布局研究》、《鲁西水运发展趋势研究》、《胶济产业带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山东交通投资体制改革调研》、《公路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定量研究》、《山东省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的研究》、《京杭运河山东段航运开发战略》、《山东省交通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山东的交通区位及其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山东交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方法研究》、《特殊情况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胶东半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研究》、《京杭运河山东段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建设研究》、《京杭运河紧急救援系统研究》、《交通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投资政策研究》、《关于保证山东高速公路通畅高效调研》等研究课题。上述研究课题在全国都有重大影响,有一些直到今天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里只是说我自己,如果把其他科研人员的软课题研究也加起来,那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正是如此众多、全面、前瞻性的研究,为我省交通发展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保证了三十年来山东交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齐鲁大地的交通战线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按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交通的人和事。其中,青岛港集装箱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许振超四次率领团队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被誉为“振超效率”、“金牌工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工作精神和敬业态度外,按科学发展观为人处事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正因为这样,许振超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26个省市和清华、北大等16所高校共做报告165场次,“振超效率”、“振超精神”在中国企业界产生强烈的冲击波,网站点击率居高不下。在目前的中国沿海港口中,青岛港无疑是最亮的一张牌。它涵盖了最新科技、最佳管理、最高效率,以及工人与现代企业的关系、人的潜能与高科技的关系、无私奉献和按劳分配的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给青岛港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仅“十五”规划最后一年的2005年,青岛港的总收人就达53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费超过3亿元。2006一年中青岛港就创造了20项中国企业新纪录。
总之,科学发展观在山东交通行业,虽然还没有达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境界,但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行为准则已经在山东的交通行业深深地扎根。因此,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根深蒂固的科学发展观一定会孕育出繁花似锦的明天。
三、领导班子的清正廉洁保证了山东交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沉舟侧盘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帆的壮观总有沉舟,万木的恢宏难掩病树,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交通的大投入带来了交通的大发展,却也使得交通行业的不少领导经不住金钱美女的诱惑而翻身落马,先进的省市有,落后的省市也有,有的省市甚至前赴后继,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交通系统的领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定有问题”的悖论。作为东部大省的山东、交通大发展的山东、年投资几百个亿的山东交通领导,一时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上下、左右、前后,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无时不刻、无孔不入地审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流言四起。作为省政协委员和常委的我也常常因此受到牵累,总是不断地有人来给我传播“内部消息”,打听这个和那个的虚实。这使得我也不得不加入到这个庞大的“怀疑”者的行列中去。
然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山东交通的领导班子,三十年来几任领导,虽然手握“一支笔”,签出上千个亿的款子,但代代清白相传,没有一人因为金钱美女落马。笔者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和几个国内交通工程重要企业的老总倾心交谈过,他们不仅以人格担保在他们的业务经历中山东交通的领导是清白的,而且十分真诚地表示了他们対此的钦佩和感激。他们说:由于业务的关系他们走南闯北承建工程,确实很少遇到能不按“潜规则”办成事的。但在山东,他们遇到了、受益了。他们说:山东的交通能够高速、高效、持续地发展,是和山东交通行业领导的清正廉政作风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的。他们不无感叹地说:这可能和孔子、和齐鲁文化有关吧。
许多省市的交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一个省交通的主要领导和班子出现了重大问题,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该省的交通发展。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拨乱方正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因此,山东的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在享受着交通巨大发展带来的便捷、舒适、安全和其它效益的时候,确实不应该忘记山东交通一任又一任的领导们。也许他们也有那样这样的缺点、错误和问题,也许他们曾经有意无意地伤害过你的利益,也许他们中有的人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已经作古。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他们的清白,而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清白,保证了山东交通三十年来的高速、持续发展。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吧!感谢他们,他们也是值得我们和历史永远记住的、山东交通发展的功臣。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重点
忆往昔峥嵘岁月,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对不足之处也必须了然以胸,才能使山东的交通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山东交通战线的科研工作者,我想引用我最新的研究成果:《山东交通现代化实现度测算(2006、2007)》报告中的一节话,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⑴ 2006、2007年山东交通现代化的达标率分别为55%和61%。在2003年完成的《山东交通现代化评判方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课题中,做了2000年和2002年山东交通现代化实现度的测度,其现代化的达标率分别为38%和44%,若按照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的速度不变,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在2006、2007年现代化的达标率分别为56%和59%,而我们根据交通现代化评判方法计算得到的2006、2007年现代化达标率分别是55%和61%,这一结果基本符合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到我们预测的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可行的。
⑵ 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相比,尽管山东近年来十分重视对陆路运输的建设,其投资额也超过水路运输,但是,由于山东沿海水路运输的基础较好,所以,2006、2007年陆路运输现代化的达标率比水路运输要低。就陆运来说,道路运输的现代化实现度明显滞后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在保持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道路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促使陆运的整体和谐发展。
⑶ 对公路基础设施,为了提高现代化达标率,加快山东实现公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步伐,在继续保持现有公路建设态势的前提下,应将完备法规体制提上日程,同时重点考虑扩张路网的容量(主要是扩张总里程)、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⑷ 改变道路运输现代化达标率滞后的基本思路是:快速改善道路运输法制环境、加大对运力的投资高、特别是对载货汽车和小客车的投资,继续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和运输安全工作。
⑸ 关于水路运输的现代化建设,仍然要把水运安全放至首位考虑,重视内河航运的发展,重点是提升内河、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扩张内河航道里程。
⑹ 交通行业人口素质度的提高对实现山东交通现代化至关重要,不能松懈。2006、2007年山东交通行业人口素质度现代化达标率均未过半,分别为44.54%和44.26%,不进反退。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发展中十分注意提升交通行业人员的素质。”
完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