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为今年9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中国现代化2008论坛而专门撰写的。由于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国际现代化,所以,我选了这个主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现在又到了需要对山东的交通发展在国内、国际进行正确定位的时候了。本文虽然是一篇文章,但却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数据、整理和处理数据、分析研究的,所以,整整耗费了我近2个月的时间。这2个月来我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所以,本成果凝结了我大量的心血,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他的价值,同时希望大家能反馈意见建议,以便我完善。另外,由于文章里有很多图表、公式一转到网上就变形和丢失,我不得不在这里又投入了很多的时间,逐个表、逐个图地通过“画图”转化和插入,也请大家理解和珍惜。如有高手在这方面有好经验、妙法子,也请不吝施教。
1 引言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化时期。在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发展交通并使之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党中央要求地处东部沿海的山东必须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山东的交通科研人有许许多多的事需要抓紧去做。而其中,对山东交通发展的现状在国内和国际进行定位,是一项重要的、需要经常做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己知彼,认清差距、明确目标,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求得山东交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此,本文作者在2000年工作的基础上,最近又进行了“2006年山东交通发展国际、国内定位分析”研究工作,本文将就这一成果作详尽的介绍。
我们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灰色聚类方法对2006年山东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国内国际的定位分析:即⑴ 建立交通发展定位分析国内、国外两套评价指标体系;⑵ 按照两套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收集2006年全国各省和国外有关国家的原始数据;⑶ 依据这些数据,分别选出各指标的最佳值组成国内和国际评价定位的“理想方案”;⑷ 分别计算各省和各国对“理想方案”的关联度,依此对国内各省和国际各国2006年交通发展情况进行优劣排序;⑸ 依据关联度进行灰色聚类,按照聚类分析的结果完成2006年山东交通发展在国内和国外的定位分析。
限于篇幅,详细原理在此不再赘述,请查阅文献【1】。
3.1 定位的指标体系
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定位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定位指标体系又必须是可以操作的。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其所需要的数据必须容易从权威的、公开的、通用的、统一的年鉴中取得;其二是指标体系不能因为过于复杂而不易实际使用,无法操作或不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再科学、再全面也没有实用价值。
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经反复比选后选择了13个指标,构成交通发展国内定位指标体系,指标名称及属性见表1所示。
表1:山东省交通在国内定位的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属性 |
1 |
路网技术可比里程(公里) |
公路网规模和结构 |
2 |
路网面积人口密度 | |
3 |
路网高速可比里程(公里) | |
4 |
高速公路地市级城市网化度 |
公路网布局 |
5 |
行政村通达率(%) | |
6 |
好路率(%) |
公路网养护 |
7 |
绿化率(%) |
公路网环保 |
8 |
汽车面积人口强度 |
公路运力 |
9 |
客运量人口面积强度 |
交通运输规模 |
10 |
客运周转量人口面积强度 | |
11 |
货运量人口面积强度 | |
12 |
货运周转量人口面积强度 | |
13 |
每万辆汽车事故死亡人数(人) |
运输安全 |
从表1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是对原始统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可比性处理后提炼出来的。
3.2 指标诠释
⑴ 路网技术可比里程。单位:公里。这是反映各省市路网规模和结构的指标。其模型为;
路网技术可比里程=路网二级当量里程/路网平均技术等级;
当量二级里程=(20000×高速公路里程+1125×一级公路里程+5250×二级公路里程+2500×三级公路里程+850×四级公路里程+200×等外公路里程)÷5250;
路网平均技术等级=(0×高速公路里程+1×一级公路里程+2×二级公路里程+3×三级公路里程+4×四级公路里程+5×等外公路里程)÷各级公路的里程之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指标是数值越小越好。
模型中,路网二级当量里程是把全国各省的公路总里程都转换为相当于二级公路的里程表示。这样的“总里程”就具备了可比性。换算是依据各等级公路的交通过能力进行折算的。路网平均技术等级则是对高速、一、二、三、四、等外等各级公路赋予0、1、2、3、4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累加再除以公路总里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指标是数值越小越好。显然,经过这样双重处理后的“路网技术可比里程”,既反映规模,又反映路网的技术等级,而且具有可比性。
⑵ 路网面积人口密度。这也是一个反映各省市路网规模和结构的指标。模型为:
路网面积人口密度=路网二级当量里程/(各省的面积×人口)0.5;
路网二级当量里程本身就具有可比性,再除以面积人口乘积的平方根,滤除了各地域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响,其可比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⑶ 路网高速可比里程。这还是一个反映各省市路网规模和结构的指标。模型为:
路网高速可比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高速公路占总里程比例;
高速公路里程和高速公路占总里程比例是我们通常采用的2个指标,但这两个指标单独使用都有其片面性。比如说,2006年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河南最多,3439公里,宁夏只有708公里,据全国21位;但是,高速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却是宁夏最高,达3.56%,河南为1.46%,列全国第11位。但是它们相乘后的“路网高速可比里程”列前5位的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宁夏列第10位,显然,这个定位比较客观底反映了这些省高速公路发展状态。
⑷ 高速公路地市级城市网化度;⑸ 行政村通达率。这两个指标,一个从高层面的高速公路的网化程度,另一个是从底层面的行政村公路通达程度来综合反映路网布局的完善性、通达性。其模型分别为:
网化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地级市数目×(面积/地级市数)1/2)
行政村通达率=(已通公路行政村/行政村总数)×100
网化度是描述路网空间布局疏密程度的指标。是由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W·洛伊茨巴赫教授和科隆大学R·维勒史教授提出的。它的几何意义是:实际公路里程与连接各规划结点最小树的长度之比。它的最大值为4.83。其值越接近4.83,表明路网的网化程度越好。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