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简论生态济宁建设关键

2007-08-16    浏览次数:3343    返回列表

 

在新的形势下,我觉得应该提出建设生态济宁的口号。因为,生态问题已成了民生的主要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正视它、分析它、解决它,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可以迎刃而解。

生态济宁的主要问题是水,水是生态的生命线。

对济宁来说,水的问题,济宁以南因为有运河,问题不是很大,济宁以北、以东是重点,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就是使南西湖北延,或称“0级提水”。即以南四湖湖底高程为准,降低济梁运河河底,把南四湖拓展到黄河边,使得53条河流注入南四湖,流域面积达3.1km2。这就为鲁西增加了一座大型条形水库,等于恢复了北五湖(南旺湖,独山湖、蜀山湖、马踏湖、马场湖)的功能。使鲁西广大地区的旱涝灾害永远成为历史。

由于运河到达黄河河堤时,已在现黄河河床下14m处,这样就可开通穿黄隧洞与黄河立交,使运河南北连为一体。又由于南四湖到北京的大运河河底高程大体是:南四湖湖底30m,穿黄隧洞28m,聊城25m,临清23m,德州18m,沧州15m,天津三河口9m,北京通州8.2m,所以,南四湖之水可自流到北京,航船也可开到北京,实现了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的民族梦想。

经过这样的建设,我们就可依靠扩建的大南四湖,对其实行南控北畅,即南四湖的水位36.2m以下,全部自动北流,水位超过36.2m时,自动南溢,按原路下泄,确保防洪安全。

这样做对济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为生态济宁建设创造了条件

水是生态的生命线。济宁以南这些年来之所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原因固然很多,但南四湖里碧波荡漾是其重要原因。现在我们把这种优势北延,使得梁山、汶上也常年碧水,就势必带来蓝天绿地,气候会因此湿润,庄稼会因此丰收,生物会因之活跃,人类也会因之长寿。

第二、为济宁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平台

济宁的旅游时优势的,东边是孔孟旅游,中南部是运河旅游,北部是水浒和佛教旅游。但是北部的旅游开发由于种种原因很不理想,如果梁济运河变成三级提水,则将进一步制约北部旅游的开发。而梁济运河“0级提水”工程使得微山岛、南阳古镇、济宁城区街景、南旺古迹、水泊梁山全部在一个水平面上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很大的水上旅游景区,济宁位于水泊湖面中间位置,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运河古都”,为济宁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平台,对促进山东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第三、为济宁市全面实现小康,基本实现先现代化了奠定了基础

全面实现小看,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国家的战略部署,各个区域、省市都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按照以民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依据济宁现在的状态和各种条件,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实施南四湖北延工程,就将立足中部,以东带西,以南带北,盘活全局,以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实现全面小康,然后再经过102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样做对山东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是意义巨大。

第一、有效改善山东和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结山东和华北地区这些年来生态环境变坏的教训,是多方面的。但是,缺水是其主要的原因。其中,破坏掉京杭运河的水源,逐步消灭掉了簇拥于京杭运河两侧众多的“水柜”,又是重要因素。因此,恢复京杭运河的通航,最重要的意义其实并不在通航,而在于京杭运河的全线通水。只要全线通水,复航是顺理成章的事,你就去不去组织,也一定会有人制舟航行,并会有人投资水运。这是规律,不可抗拒。我们说发展航运,只是在掌握这个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并能动地去引导和发展它,使其成为运河沿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抓手,进而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使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致富,全面实现小康,与整个国家一起,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东缺水,华北缺水。不过山东有有水的时候,只是白白地跑掉了。我们把这些水通过南四湖上级湖和新增的济宁----梁山湖储存起来,通过京杭运河从黄河底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天津、北京。这就是事实,明明白白地事实!

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有了水,城市有了灵气,乡村有了活力。只要有了水,山东和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和优化。

第二、有效缓解淮河的水患问题

200420052006年京杭运河山东段就下泄130个亿立方的水,其对淮河水系防洪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历史上有过多次,以后还会有,为此,交通部投巨资重开淮河入海通道(投资45亿元),建设东调南下工程(47亿元),两笔钱共投资92亿元。

有效吗,自然有效。但这水一入海,就变成海水,虽然可以参加自然大循环,但却难解华北缺水之大问题。当然,南水北调是一个办法,但要花多少钱,而且在长江枯水期调水,能调到多少水,都是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源头上治理,改造南四湖,降低济梁运河,开通穿黄隧洞,巧妙利用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雨季差期,实现南控北畅,就不仅解决了淮河水患和江苏水灾,而且解决了华北缺水问题。还可根治黄河下游,优化黄淮海平原特别京津地区生态,做到以淮补海、以淮济黄,实现南北双赢目标。

第三、促进运河山东段“四带”建设的实现

山东的领导和山东的广大群众总结多年来建设开发京杭运河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把京杭运河山东段建成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战略构想,即把京杭运河沿线建成各业兴旺、鱼米满仓、殷实富裕的经济产业带,体现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贯通的文化带,集休闲、栖居、度假、游乐于一体的旅游带。

 “四带”的主要载体和保证因素是运河及其在河中流淌的水;启动产业是航运业;带动产业是造船和制造业、矿产业、建筑业、农牧渔林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业;“四带”的基础是经济带;“四带”的灵魂是文化带。

“四带”的形成规律:首先是航运产业的发展,使运河成为“船畅其运、货畅其流”的黄金通道和拉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大动脉,从而极大地促进工业化,带来制造行业、矿产业、建筑产业和建材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农牧林渔业的发展;而一产、二产的发展,必将促进服务产业的兴起和繁荣。餐饮业、宾馆服务业,金融业、商贸业,保险业、中介业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并迅速超过一产、二产发展速度;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会使京杭运河山东段沿线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密度开始逐步超出沿线市地的平均水平,并越来越明显,于是,一条沿京杭运河布局的经济隆起带将在齐鲁大地的中部形成。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进步,必然促进精神生活的需求,推动文化的发展。首先,在京杭运河开发的社会、生产和科学实践中,会有大量基于研究、规划、决策和管理的思维活动、文化活动、精神活动,这些活动形成和不断丰富着京杭运河文化。其次,通过整理和挖掘大量的运河传统文化,包括极为丰富的商贸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考古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使他们在新时代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最后,通过政府组织、民众参与,使各地域的、各时期的、各类别的、各层次的文化,广角度、深层次交流融合,推动这一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跨领域的、带状的区域文化集合体——文化带。文化生活的丰富,旅游需要也就应运而生了。有关部门开始设立有关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法制文件,挖掘旅游资源,批准旅游企事业,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使历史沿袭过来的京杭运河旅游带,更加美丽、更加迷人。由于这些旅游产品基本上、主体上都内含京杭运河的内核,具有共同内涵、文化底蕴和特点,且呈带状分布在京杭运河沿线,所以,称其为京杭运河旅游带。京杭运河风景带的形成是通过水污染的治理、船闸、河堤、港口、沿河桥梁、航标和其他导航设施及船舶等各个环节的规划、设计、建设来实现的,力争使京杭运河形成船在水中移、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走的美妙意境,建成天蓝、水清、树绿、花香的风景带。

第四、促进京杭运河的申遗事业

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线性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其中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大多代表了人类的运动路线,并体现着地区文化的发展历程,法国的杜米第运河、奥地利的塞默林铁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和我国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都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也是贯穿南北流动的血脉。运河沿岸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有沿河兴起的城镇及其各类建筑,有码头、仓库、船闸,有桥梁、堤坝等,形成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罕见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是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也必将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和填补文化遗产保护的空白。

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有血、有肉、有灵魂。大运河本体是它巨大的身躯,流淌的运河水是它的血脉,运河两岸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村镇是它的骨肉,而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则是它不灭的灵魂。

“流淌的运河水是它的血脉”,说的是何等的好啊!作为京杭运河整体申遗,全线通水是必要条件。而通水的发动机和社会经济平台则是全线通航。黄河以北能否通航,济梁运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又是关键。如果实现“三级提水”,全线通水通航方案等于彻底被埋葬。关于这一点,设计“三级提水”的人心知肚明。

总之,下述逻辑演绎是明确的:

京杭运河申遗→→全线通航→→0级提水

三级提水→→全线再也无法通航→→无法申遗

由此可见,0级提水方案可以促进京杭运河的申遗事业。

这就难怪在2006年的杭州会议上,大家达成共识:申遗要成功,关键在山东。

第五、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7615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的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根加升入的诠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需要有实际行动的。“0级提水”方案的第一要义,就是京杭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核心就是建成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全面实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沿线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享受改革开放的实际成果。“0级提水”方案继往开来,全面地考虑了淮河、黄河、海河三大水系的实际情况,使其功能互补;统筹兼顾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所以,改变原有的“三级提水”方案,实施“0级提水”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达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目的。

 

 

 

 

 

 

完稿于2007-8-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