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关于生态交通建设的思考

2007-06-17    浏览次数:6892    返回列表

关于生态交通建设的思考

山东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员  许云飞,

1生态交通的概念和内涵

1.1什么叫“生态交通”

生态交通是指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由交通网络、交通工具和交通环境组成的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是通过对交通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环节进行系统地研究、规划、管理,使交通不仅具有输送人流、物流、信息流,支撑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备改善、美化、促进和优化周围环境生态条件的功能。生态交通应具备适应性、超前性和进化性。

对照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生态交通,和以往的“交通”相比已有质的变化。因为,以往的交通,总会对环境产生一些负的外特性。比如:产生的噪声、排出的废气、侵占的土地、分割的空间等。在人们的理念上,认为这是必然的,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充其量也只是我们注意点、治理一下而已。而按“生态交通”的理念,则一方面要完成作为“交通”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要克服交通负的外特性,一跃而成为对周围生态环境具备改善、美化、促进和优化的交通。生态交通不再是只可以拉动经济,还是资源高效的、能源清洁的、环境友好的、生态健康的、行为文明的和景观美化的交通。所以,生态交通的实质是“交通的生态化”。

1.2生态交通的主要内容

“生态交通”的具体内容,还是一个待开发和发展的研究命题。现在按照作者的理解和思考,按交通方式的不同,分而述之。

1.2.1生态公路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侵占土地,破坏植被、生态链和生态条件,产生行车噪声等。因此,所谓生态公路,就是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园艺、管理等各方面措施使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届时,公路沿线景观优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和自然风光相协调,和动物、植物、生物和谐相处。同时,还能自动调节生态系统,对公路及其周边环境具有较明显的改善、净化和保护作用。

1.2.2生态道路运输

道路运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废气排放,产生噪声,还有危险品运输意外事故带来的污染。由于道路运输通达能力的提高,大批游人的闯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深度开发使得很多原来人迹罕至的山乡、森林、风景名胜,因而受到的污染,也应该属于道路运输的负外特性。因此,所谓生态道路运输,就是依靠高新科技建立的设备设施,如无废气排放的电动、太阳能驱动、甚至是风能驱动的运输车辆,高性能、低噪声的动力和传动;依靠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措施,如全程跟踪的危险品控制运输系统,完善的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系统,智能交通管理和诱导系统等,使得道路运输有害废气排放量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运输产生的噪声完全在正常的范围以内,危险品运输的事故发生率很少,即便发生,也在可控制中。更为前沿的是,运输车辆的样式赏心悦目;排出来的不再是有害的废气,而是无害、有香味又可净化空气的生态物质;运行不仅不会产生有害的噪声,而且将是悦耳动听的声音,甚至喇叭声都能给你美妙的享受。而且,道路运输输送到各处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将不再会造成社会进步和文明倒退,而是车通到哪里,那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就会得到促进。

1.2.3生态港航

与生态公路类似,由于港口和航道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也是对土地和河道的侵占,对空气、水质和生态环境污染,生态链和生态条件的破坏等。因此,所谓生态港航,就是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园艺、管理等各方面措施使港航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使港口成为一个个的风景点,港口所在的区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生态乡村;航道建设和河道建设无缝衔接,形成行洪、排涝,灌溉、航运,养殖、旅游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化航道。生态化的港口和航道互相促进、互相衬映,相得益彰。港航沿线建成经济带、文化带、风景带、旅游带,景观优美,空气清鲜,和生态环境适应,和自然风光协调,和生长的动物、植物、生物相处和谐。而且对港航沿线及其周边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净化和保护作用,具备自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1.2.4生态水运

和公路运输不大一样,水运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船舶漏油、工作和生活垃圾排放对水质的污染,船舶装卸、修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国内外都曾有过船舶破损导致大量原油污染水质的报道。因此,所谓生态水运和生态道路运输类似,也是依靠高新科技生产和建立的设备设施,依靠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措施,降低船舶航行和作业的噪声,自动处理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有高效、智能、完善、完全的防止船舶漏油和其他有害物质外漏的设备设施。对危险品的船舶运输,有全程跟踪的危险品控制运输系统,完善的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系统,使危险品船舶运输的事故发生率很少很少,即便发生,也完全在掌控中。不仅如此,运输船舶、尤其是内河的运输船舶,船型规范,形态美观,赏心悦目,和水天组合协调,与周围景观融洽。通过船舶作为载体的水运,增加了周围环境的动感,增加了水的流动性,会改善水运所涉及环境的生态状态,这才叫生态水运。

1.2.5生态轨道运输

轨道交通是一种利用轨道列车进行人流、物流运输的方式。轨道交通包括了一般铁路运输和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由于其轨道固定,摩擦力小、运输量大,所以,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对生态的损害主要是土地的占用,空间的分切,噪声的产生。因此,所谓的生态轨道运输,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冲击减到了最小,另一方面是周密的规划、周到的设计、高新科技的运用,使得原本对生态环境有害无利的轨道运输也具有了生态化功能。比如路线和空间和谐协调,它使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地上和地下),车速快,运输效率高,噪声少,无排放,漂亮的外形和风驰电掣的行车,使其成了城市、乡村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1.2.6生态民航

目前的民航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主要是噪声和废气。所以,所谓的生态民航,就是要改变目前民航飞机排放状态和机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受到的不利影响。民航机场除了园林化(这点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到)外,还应该是生态化。即通过高新科技在涉及民航各有关领域、有关设备、设施乃至各有关零部件中的开拓性应用,使飞机排放废气大大减少,产生的噪声大大降低;同时,通过生物工程、绿化工程、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和其它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使飞机不排放有害气体,使已经降低的噪声得到进一步有效的抑制和屏蔽,最终演变成对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有利的物质因素。

1.3“生态交通”与“绿色交通”、“和谐交通”

1.2.1 什么叫“绿色交通”

所谓“绿色交通”,是指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不造成污染或较少污染的交通方式。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当多地区,尤其是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行车难、停车难、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城市交通的污染已成为当今难以解决的顽症。在此情形下,“绿色交通”应运而生。

近年来,“绿色”泛指环保。所以,“绿色交通”可以理解为环保的交通。比较完整地叙述可以为:通过发展低污染的交通方式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以达到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目的交通运输系统。

Chris Bradshaw 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将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最后才是单人驾驶的自用车。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分为: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电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与客车、摩托车。

1.2.2 什么叫“和谐交通”

“和谐交通”是因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而诞生的。因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有和谐交通的支撑。

由此可见,所谓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

具体的分析和谐交通,就是公平共享的交通、法治有序的交通,便捷高效的交通,安全可靠的交通,环境友善的交通。

公平共享的交通,就是要使全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各群体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并使其交通利益都能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

法治有序的交通,就是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使所有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交通的有序运行。

便捷高效的交通,就是要使交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通达度和机动性。做到运输能力充足、相互衔接方便顺畅,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安全可靠的交通,就是要使“安全至上”成为全社会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不遗余力地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的可靠性,努力实现“零死亡”交通和全天候运输服务。

环境友善的交通,就是要建设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财政负担、低使用成本的交通运输系统,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的发展目标,实现交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1.2.3“生态交通”与“绿色交通”、“和谐交通”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基本理清生态交通与绿色交通、和谐交通的联系与区别了。请看图1和表1.

生态交通

绿色交通

和谐交通


1:绿色交通、和谐交通和生态交通的关系示意图

 

1:绿色交通、和谐交通和生态交通的联系及区别

   

社会自然属性

交通整体性

主动性

绿色交通

强调环保,自然性浓

交通方式和环保的关系,整体性弱

重在改善,主动性弱

和谐交通

强调公平,社会性浓

交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整体性强

重在和谐,主动性弱

生态交通

强调生态,自然性浓

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强

重在促进,主动性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绿色交通、生态交通和和谐交通存在着包容的关系。和谐交通包含着生态交通,而生态交通包含着绿色交通。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绿色交通和生态交通均强调环保,不过生态交通侧重与生态环境,视野更宽广;而和谐交通除了环保外,强调公平,更突出了社会性这一面;绿色交通重点考虑对交通方式的变动来减少污染、减少噪声,整体性较弱;生态交通主要是从交通整体的层面上来研究和分析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关系,和谐交通主要是从交通整体的层面上来研究和分析交通对自然、对社会的关系,两者整体性都比较强。绿色交通和和谐交通,都比较强调适应性,重在改善、重在和谐,追求某种平衡,主动性弱。而生态交通强调交通对生态环境的促进、引导和优化作用,有很强的主动性。

3生态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生态交通的建设与绿色交通、和谐交通以及现代化交通的建设密切相关,鉴于此,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生态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3.1绿色交通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省市的机动车拥有量急剧上升,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城市中,形势更为严峻。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私家车进入家庭给我国的城市交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相关部门为疏导交通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统筹不够、空间布局不合理,局部道路拓展的结果却导致更多的车流和堵塞,过低的车速又导致更多的尾气污染,徇而环之,机动车排气污染便成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影响市民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政府施政的难点。另外,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呈现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如北京的交通噪声能量己经占环境噪声总能量的70%80% ,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以外,由于公路建设选线不当,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许多生物死亡,致使一此宝贵的野生生物遗传基因丢失;由于施工中堆放石灰、砂石料、沥青、水泥混合料拌合场等场地产生大量粉尘、粉灰、烟雾,造成大气污染;机械化施工中填、挖土方,取、弃土造成植被破坏,形成裸露表面,引起水土流失,并导致附近水源、水体和周边环境受到污染。凡此种种,绿色交通的建设刻不容缓。

然而,如果我们在构建绿色交通的时候,不从生态交通的高度进行,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不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生态交通和绿色交通是大包小的包容关系,绿色交通主要是解决交通方式和环保的关系,整体性弱;重在改善,主动性弱;而生态交通综合考虑交通和环保的关系,整体性强;重在生态化,主动性强。因此,建设绿色交通必须提升到生态交通建设的高度进行思考、规划和建设,才能做到前瞻性、全局性、主动性和可持续性,不会出现重覆建设的情况。同时,鉴于建设绿色交通的迫切性、可操作性,鉴于绿色交通建设容易“立竿见影”,见到效果、见到效益,因此,把绿色交通的建设作为建设生态交通的突破口,也是一种极佳的战略途径。

3.2和谐交通建设的需要

通过图1我们看到,和谐交通包含着生态交通,因此,建设和谐交通自然也就包含着生态交通建设的内容,和谐交通的建设需要建设生态交通。

再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直接关联之外,还有大量的间接关联。

比如,交通安全问题,是和谐交通的重要内容。而统计数据表明,同一个人,开同样的汽车行驶同样的时间,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与周围环境大有关系。生态环境好的要大大低于生态环境不好的。因为生态条件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旷神怡、神清志爽,因而反应敏捷,操作得当。又比如,一辆生态化设计的旅游车,其高科技的玻璃窗,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视野和视觉效果,使人不易眩晕;其干净、周到和按人体工程设计的卫生间可提供解决身体代谢废品的方便场所;其人性化设计的舆洗室和饮水设施,可随时享受清洁、可口的纯净水和饮料;高科技的通讯设备设施,使乘客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自行选择收听音乐、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聊天,舒适、安全和可以进行多种调节的座椅,周到、亲切、温馨的服务会使乘客都有一副好心情,很少出现争执、怄气等不愉快的情况,使愉快者更加愉快,本来不愉快者也会变得愉快。…,…。这是人与人的和谐。

将来的旅游风景胜地,也许会是这样的一种境界:人开着电动自行车在海底的透明长廊上无声地行驶,与水生物共处,…;游人坐在特制的电动游览车上在原始森林中穿行,考察千年古树,欣赏珍禽异兽,…。这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可能是这样的:你住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城郊公寓里,早上你步行10分钟到轻轨车站,在快速、平稳、低噪声的轻轨车厢里坐15分钟到达市中心的泉城广场,通过零换乘快速公交10分钟后下车,步行5分钟到单位上班。而周末,你开着个人的节能汽车载着一家人到150公里处的某大峡谷休闲,…。

……,……。

上面描述的是生态交通的远景,难道不正是和谐交通、和谐社会的缩影吗。由此可见,建设生态交通是建设和谐交通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3现代化交通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二次现代化理论”把它分为两个阶段或两次现代化,即第一次现代化的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社会和第二次现代化的从工业化到知识化社会的转变。

两次现代化的区别自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区别是: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则第二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亲善;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则第二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回归。第一次现代化强调的是利润的攫取,第二次现代化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正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的基本内容,是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

交通现代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交通又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生态现代化的许多理论、规律可以应用到生态交通的建设上来,如世界生态现代化的6个历史经验(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生态现代化不会一帆风顺,生态现代化需要创新和学习,生态现代化需要国内合作,生态现代化需要国际合作,生态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就应该借鉴和应用于生态交通的建设;另一方面,生态交通的建设又为生态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支撑作用、先导作用。显然,如果不实现生态交通,就不能实现生态现代化,就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因此,生态交通建设是现代化交通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4生态交通建设的可行性

讨论问题常常要研究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前者探讨必须做的原因,后者研究可以做的条件。必要但不可行者,应该做但现在做不行,若做必然失败;可行不必要者,条件已经具备,可以作了,但做了没意义,不如不做。只有必须做的事又到了可以做的时候,才是万事俱备,出手有成功的把握。

必要性和可行性常常不是同步的。作为生态交通建设的必要性,10年前讲也可以,但那时讲可行性就绝对是不可行的了。记得那时我在一篇文章里讲到应该规划建设停车场,很多领导不以为然;我提出新建宿舍必须同步建设私人小车房,更是吓了他们一跳,怀疑我是不是精神出了毛病了。也难怪,那时,我们周围有几个人有私人小车呢。这些年来,私家车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加,停车场问题很快显现,现在已经成了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十分头疼的顽症了。今天再重提这个问题,大家都会举双手赞成。由此可见,必要性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决定性的联系,而可行性则是处决于周围的环境和条件。现在讨论生态交通建设的可行性,就是探讨建设生态交通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机遇是否出现,即是否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

4.1天时

4.1.1国际环境

发达国家比我门先受到交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1970年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占本国总排放污染量的比例见表2,当时汽车废气对世界特大城市的污染情况见表3

21970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污染排放量所占比例       %

国家名称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

氮氧化物

  

75.4

2.95

56.2

51.5

日本东京

99.7

1.0

98.0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