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

2006-08-12    浏览次数:4912    返回列表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

----------京杭运河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研究

 

 

摘要:本文把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构想为该流域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建设。并就这“四带”的概念、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目标、总体思路、战略思考和各带的具体建设内容、发展战略、基本思路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现代化  京杭运河  经济带  文化带  旅游带  风景带

 

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经济的河,曾使运河沿线成为中国最繁华的经济带;作为一条文化的河,促进了荆楚、江淮、秦晋和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作为一条科技的河,产生了一个个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一项项惊世的科技成果;作为一条生态的河,以自己的血肉,调节着华东、华北的生态环境。对于这样一条河流,如何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发挥作用,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设想。

一个流域的现代化,既包含经济的现代化,也包含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交通行业的干部职工在总结文明航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以下简称“四带”)的战略构想,为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现代化建设绘出了宏伟而又具体的发展蓝图。

1.“四带”简述

所谓经济带,就是单位面积GDP呈高强度的带状区域。文化带,则是人类通过跨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某个区域不同文化在思想意识、价值形态、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领域,广角度、深层次地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跨领域的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旅游带,是对明显呈带状分布并且具有共同内涵、文化底蕴、特点的旅游产品、景点、线路集合的总称。风景带,是由长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形成的、目不暇接的名胜古迹、风光风情、景观景色和连绵不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通过通畅的交通形成线状分布、带状延伸的风景集合。因此,京杭运河“四带”建设的实质是京杭运河流域现代化的建设。京杭运河流域“四带”建成之时,也就是京杭运河流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日。

不难理解,京杭运河“四带”的建设是一个带有周期性的螺旋形攀进过程。其主要载体和保证因素是运河及其在河中流淌的水,启动产业是航运业,带动产业有造船和制造业、矿产业、建筑业、农牧渔林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业,“经济带”是建设的基础,“风景带”是切入点,“旅游带”是衍生和发展,而灵魂则是“文化带”。

2.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相对小布什的第一任期,美现政府对华政策转趋强硬,对华遏制的一面更加突出,明显加大了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力度,美、日本对我国的潜在威胁迅速发展。日本在明知中国不会放弃钓鱼岛主权的情况下于20052月悍然宣布把钓鱼岛上右翼分子1996年设置的灯塔收归国有,还在最新的海图上标注了这个灯塔的位置,露骨地挑起东海钓鱼岛和春晓天然气田之争,并直接插手我解决台湾问题。从国内看,台湾台独活动猖獗,法轮功和某些被西方视为“民主精英”的组织,也寻找一切机会制造混乱,意图在中国也通过“颜色革命”夺取政权。面对这样的形势,力争延长和平环境,富国强民是基本的国策。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积极展开多方位外交: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稳定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俄两国解决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境走向,扩大了我国的战略回旋空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山东作为进紧挨京畿的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必须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才不负自己的责任。山东在省委省府的正确领导下,虽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投资效益不高,创新理念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表面文章还有,形式主义普遍,资源危机已现而资源浪费严重。德龙烟产业带尚未形成,京九产业带也未出现“汽笛一响,黄金万两”、“火车一通、经济上冲”的预期效应。这一切都要求山东的党政军民、各行各业能够有重大的战略举措,促进山东省社会经济迅速、健康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交通厅立足交通,依托京杭运河沿线各市地,面向山东,放眼全国,瞻望世界,顺延全国建设文明样板航道的脉络,经过分析和升华,提出了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战略构想,为山东京杭运河流域、鲁中、鲁西、鲁南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实现探析出一条新的“运河战略”路径。

2.2 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物质文明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财富量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可以加速山东省的物质文明建设,因为它可以:

(1) 厚实鲁中社会经济密度,盘活山东发展全局山东原规划的德龙烟、胶济、日菏、京九、京沪“三横两纵”产业带不能如期就位的原因:一是不具备资源支撑的条件;二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立足于沿线自身蕴藏的丰富煤炭资源及天然便利的交通条件,依托深厚敦实的运河文化底蕴和两岸勤劳、朴实,聪明、能干的人民群众,它的建成和发展是可以预期的。而京杭运河山东流域沿线的21个县市区,大部分属山东的欠发达区域,所以这一地区一旦形成了经济带、文化带、风景带、旅游带,无疑会厚实了山东中部的社会经济密度,依托它联东拉西,北拓南延,就可充分发挥胶济产业带、日菏产业带、京九产业带的发展潜力和带动效能,从而盘活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产生牵一线激全盘之奇效。

(2) 符合省委“三突破”战略,有利两个“率先”实现。山东也有东、中、西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府为此提出了“突破烟台、突破济南、突破菏泽”,“三突破”的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就是突破菏泽的突破口。因为:①依靠菏泽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来发展自身社会经济可以解决突破菏泽的资金问题。②通过“四带”建设加速菏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增加菏泽劳动人民的收入,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菏泽的“三农”问题。③这些年来,虽然黄河洪水不多,但处处几千流量就能使菏泽“水满三军”,百姓遭殃,原因就是菏泽的河道排洪不畅。“四带”建设将综合治理河流,解决水患。④“四带”建设会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事业,而且两岸绿树成阴,河内游艇往返,船闸管理区和港口管理区分别建成花园式绿化单位,成为新的人文景观,菏泽将变成生态菏泽、和谐菏泽。另外,由于此举可厚实山东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密度,激活胶济、日菏、京沪、京九产业带发展并把这四个产业带有机地揉合成一个网络,网络效应将迅速改变菏泽及鲁西地区落后面貌,促进济南和烟台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三突破”的目标。

(3) 密切和“长三角”联系,获取经济发展红利“长三角”是我国目前最富活力的地区,但长三角地区缺乏煤炭。大轮船进口,费用昂贵且有诸多风险;西煤经大秦、神木线东调,再铁海联运南下,运力有限,且运价几经倒手也已不菲。山东运河边上的煤不仅煤质好,而且大多直接用输送带就可装船,用输送带直接可以进厂。因此,长三角地区用山东运河边上的煤炭最经济。即便是用山西煤,也是在山东运河下水中转为最佳选择。煤运反过来又促进京杭运河山东流域航运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山东从中获取区域发展红利。

2.3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精神文明,一般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道德觉悟与理性水平的提高。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山东运河沿线地区及全省精神文明的建设。因为它可以:

(1) 激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京杭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之一,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运河及其孕育的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团结沿运和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将在传承京杭运河古代文明的基础上,重新激活她、发展她,以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风景秀丽的新面貌屹立于大江南北,令在她沿线生活和来此旅游的中外游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这会使国人感到自豪,激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意文物保护,创意和美化环境,强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旅游、休闲的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来构思、规划和建设“四带”。因此,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是落实中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的“先遣军”、“宣传队”、“播种机”,其实验、示范、宣传和促进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引导大家发展科学,追求真理在京杭运河的发展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科学,追求真理的志士贤人。如明朝水利专家白英疏竣运河,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及万世"。他规划修建的整个引汶济运工程,神妙绝技、巧夺天工,在科学价值和工艺水平上,可以与李冰父子兴建的四川都江堰工程媲美。但是,白英老人本人却积劳成疾,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南旺枢纽工程竣工随宋礼京城复命至德州时呕血而殁。挖掘运河史料,这样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这样的事迹都将被发扬光大,引导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发展科学,追求真理,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4) 树立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英雄主义人生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英雄主义是精神文明建设又一重要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反复强调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将充分利用沿线的文化积淀,设计和建设红色旅游线路,为树立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英雄主义提供平台。如德州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缅甸出使我国,最后病死在中国的苏禄国东王墓,1900年前后德州、平原、恩县等地的义和团,在聊城殉国的抗日名将范祝先,新一代党的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梁山108好汉,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等等。

(5) 繁荣文学艺术,美化生活山东运河文化既有重义、重伦理的正统特征,又有开放性、都市性、商业性的非正统特点,包容了建筑文化、商业文化、都市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漕运文化、水乡文化等多种文化,体现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工艺美术、风情习俗等众多领域,反映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现存古遗址2O处,古建筑16处,古墓葬10处;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县市级文物星罗棋布,遍及运河两岸。“四带”建设就是要在这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意地繁荣文学艺术,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形式,美化人民的生活,使运河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2.4 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政治文明主要是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活动文明。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将促进政治文明的建立。这是因为它能够:

(1) 有助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升政治文明。京杭运河是跨流域、跨省域、跨市、县的河流,对同一条运河,同一个河段有各种规划和管理,这些规划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常常出现矛盾和交叉,影响了京杭运河沿线的发展和开发。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克服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必须讲政治、讲大局、讲民主、讲协同。因此,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的“四带”建设必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政治文明。另外,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能形成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建设方案,则各行业、各部门有了统一的目标,就会有效地减少互相间的矛盾和冲突,即使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由于有共同的利益平台,也能协调好、解决好。形成沿运市、县、乡镇和省直各部门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各享其利,协调发展的局面,在轻松有序的工作流程中自然地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形成了开放、民主、协同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四带”建设还有助于克服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子孙后代对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只想向大自然索取,不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只讲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人的生存条件和精神需求,只想着自己管理工作的方便,不考虑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等等错误的倾向和理念,政治意识变得开明、通达、民主、善良和关爱,政治文明得到大大提升。

(2) 有助“阳光政府”和亲民政治文明制度建立毋容置疑,在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中,需要高效解决大量困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以创新的理念加强和建立政治设施,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法制环境。大量的建议会涌现和采纳,一批有关法规、标准将会制定和出台,一支支规范化的执法队伍将会被组织和使用,一系列的管理文件、行为规范将会产生。它对山东省公务员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阳光政府”、“诚信政府”的建立,“政府提速”工程的成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有助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促进政治活动文明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在山东段京杭运河的“四带”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有大量的政治活动需要进行。如南水北调结合航运的问题,德州武城县人民饮水普遍高氟问题,恩县洼滞洪区的开发利用问题,引黄(河)水的淤积问题,京杭运河如何穿黄(河)的问题,东平湖的地位和使用问题,梁济运河是设闸梯级开发还是建成与上级湖底同一水平面的储水湖的问题,肥城和枣庄有关地区矿城衰竭的问题,南四湖水的污染问题,支线航道的开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政府以全透明的形式向群众说明要解决问题的一切背景情况,然后鼓励和调动最广大的群众参与进来,形成一个群议群策的氛围,建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

3.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的可行性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具备

3.1 优越的交通区位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四带”建设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从全球的视野看,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处于南北向最长的交通区位线:图门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华中──华南──东南亚──澳洲线的北段区域,而与东西向最长的交通区位线:东北亚──中国──中亚──东欧──西欧线在山东境内正交。从全国的视野看,京杭运河山东流域既是南北纵向交通区位线:漠河──霍林郭勒──赤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台湾新竹──台湾恒春线上最重要的一段,又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射线区位线:北京──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台湾新竹──台湾恒春线上最重要的一段;同时又和国家西煤东运交通区位线中的神(木)黄(骅)线、石(家庄)德(州)线、邯(郸)济(南)线、侯(马)日(照)线、陇海线垂直交叉。

按照交通区位的理论,一个区域交通区位的优劣程度决定于:①经过这个区域交通区位线的级别高低(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②通过这一区域交通区位线的数量多少(数量多的交通区位>数量少的交通区位);③在这一区域交通区位线交叉点、尤其是正交交叉点的多少(交叉点多的交通区位>交叉点少的交通区位、正交交叉点交通区位>非正交交叉点交通区位)。据此可知,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

3.2 优越的工业区位

“四带”建设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该区域具有优越的工业区位。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韦勃认为:工业区位是工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发场所。工业区位必将选择在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上。

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决定因素是运费、劳动力、集聚,其中又以运费为最基本因素。在工业区位优越的地方总是运输费用少、劳动力便宜、集聚效能高,因而发展工业的成本少,见效快,获利早,工业化、城市化能够很快实现,带动商贸、金融、服务等第三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形成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

当前世界上工业布局总趋向是:⑴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⑵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⑶工业布局格式在煤铁复合型、临海型的基础上,出现临空型、科学园型、团组布局型、群体布局型等新的趋向。

京杭运河山东流域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占山东全省可开采量90%以上,是名符其实长三角的燃料基地。因此,就工业区位的三个因素而言,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尤其是黄河以南段可谓得天独厚。所以,无论从工业区位的本源上分析,还是从当前世界上工业布局的总趋向上认识,京杭运河山东流域都具有优越的工业区位。

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京杭大运河在运河开凿和通航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风情习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多方面内容,吸纳了东部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西部的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它并没有随着运河的兴衰、社会的变革而消亡湮没,而是以其坚韧的活力和独有的魅力,保留和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表现在①天人合一的科学治水思想。如明永乐九年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的科学价值和工艺水平,至今仍奉为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②维系国家统一的政治纽带。各朝各代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官员的选择和任免,各个管理官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纵横和延伸交织,继承和变更共存,浑厚深沉,流光溢彩。③兴旺发达的早期商品经济。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沿河百姓的商品经济意识因运河的出现而萌发、增强、深化,并代代相传,慢慢形成了其独特的商业文化。④海纳百川的新型社会结构。跨流域的商贸经济带吸引着汉、回、蒙、满等数十个不同民族、大量河工、船户、水手、搬运工人、手工业者、官僚、衙役、军兵、商贾、僧道教众等不同阶层的人与当地居民杂居共处,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社团结构。⑤星罗棋布的商业港口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人们纷纷到运河沿线聚居,造成沿运区域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导致一大批运河城镇的崛起,有的发展成全国闻名的商业都市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⑥百花齐放的民俗文化艺术。运河沿线区域居民在南北风情的交汇融合中,民俗民风日渐趋同,产生了共同熟悉的行业语言和生活禁忌。各种宗教逐步渗透进来,地方戏曲十分繁荣,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粹,融东西南北民俗之神韵。⑦独领风骚的历史文化遗迹。京杭运河山东流域,拥有大量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资源。这些运河设施、古城街区、特色民居、道观庙宇、楼堂管所、地方会馆、皇家园林、官商庭院、名人遗迹等等构成了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胜,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

文化带建设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和支撑、旅游带建设的基础、风景带建设的指南。文化带的建设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一点上,京杭运河山东流域又占尽优势。

3.4 大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良好的基础设施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厚实。京沪铁路、京九铁路贯穿南北,胶济铁路、日菏铁路横跨东西。京沪高速铁路正加紧规划,黄骅--龙口--烟台铁路建设即将实施,德龙烟铁路建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枣(庄)临(沂)铁路多年沉息之后也将重新提起。北有济南机场,西有嘉祥机场,南有临沂机场。继京福、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济菏高速公路、德州经聊城、菏泽至河南商丘的德商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105106206208等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一起共同构架了区域内相当完美的公路运输网络。京杭运河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完成3级主航道建设、韩庄闸、万年闸、台儿庄闸三个2级航运枢纽工程后,又完成了济宁、付村、泗河口、太平、留庄、滕州、台儿庄等7处港口建设和泗河口港、留庄港、太平港、滕州港等4条进港航道扩建,疏浚航道47.4Km;设置航标200座,完成石砌航道护坡6000米。同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现在各船闸通航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京杭运河山东流域收费实现了“一卡通”,极大地改善了通航环境,使运河成为“船畅其运、货畅其流”的黄金通道和拉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区域内的电力电信基础设施也已比较完善,几个大型电厂的装机容量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该地区的通信设施也比较完备。

(2) 迅猛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⑴航运业高速发展。近几年,济宁、枣庄两市借助运河优势,多渠道融资发展水运业,吸纳社会资金达2亿多元。目前,沿运地区水上从业人员已达15万人,济宁、枣庄两市的船舶运力已达190万总吨,三年来运力年均增长率近20%,货运量和周转量年均递增32%和26.5%,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15.3%。同时,还很好地解决了环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显著提高了沿岸农业和水利的排灌、引水能力,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供了良好的输水通道,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