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谈济南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6-03-21    浏览次数:8983    返回列表

谈济南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省政协委员 山东省交通厅科研所 研究员  许云飞

 

与全国一样,济南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济南市领导对济南市的城市建设工作是重视的!济南市城建系统的领导和有关人员为济南市的城建工作是呕心沥血的。—— 不看到这一点无疑是错误的。

济南市的城市建设与我国先进的大城市,如大连、上海、北京相比则相形见绌;与我们周围的省会城市天津、石家庄、郑州和南京相比也有差距,即便是和青岛、威海和徐州相比差距也不小。—— 不看到这一点无疑也是错误的。

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就要找到产生差距的原因;想找到原因则必须先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想谈一谈济南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济南市的城建规划和工程建设缺乏远见卓识。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开放的省会城市,其城建规划是事关国家和几代人的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城建规划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大错铸成,则将无法弥补。因此,搞城建规划除了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必须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即远见卓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建规划充分考虑该市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使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必将受到惩罚。从这个高度上来认识济南市的城建规划就有不少问题,现举几例说明:

1、济南市城建的大举南进。

济南的地势北低南高,正是这种地势和济南地质构造的结合才造就了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济南南部山区原来植被很好,水土保持能力极强,其对保持济南市良好的生态环景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济南市的城建大举南进,现在的“南山”,各种建筑邻次栉比,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据有关专家分析,泉城不“泉”、环境污染均与此有关。

2、北园荷花塘的填灭和《万竹园》的拆除。

现在的明湖大厦和国际俱乐部所在地原来是十分壮观的荷花塘,一到农历八月,这里是花艳叶绿,香韵朴面,时有垂钓者来此消闲,尤其是夕阳西拽、晚霞满天时,到此一站,感受一下“一片清芬无限意”,实在是一种享受。如果今天它还在,大明湖公园可进一步北扩,届时,昔日的“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真的能够在21世纪的济南重现。但这种本该出现的情景却一去不复返了。曾记否?北园填塘造地时就受到许多人的反对,有关报纸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呼吁,但某些人就是听不进去,依仗权势,一意孤行,把荷花池、把自然的美、把文明给填了。现在虽有二座大厦屹立其上,但实在有些不伦不类之感。笔者有两次陪同美国朋友站在这儿讲起这段往事,他们也唏嘘不已……。《万竹园》的拆除也是济南城建工作缺乏眼光的表现,据说是为了扩建“豹突泉”公园,若真是这样,那原本是件好事,但实在让人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拆呢?不拆而使“豹突泉”公园增加一个珍贵的风景点不是更好吗?

3、“二宫”运动场的消失。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两个文明的生动描述。处于凤凰山下的济南市工人第二文化宫中,原来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运动场,居住在这一带的人现在谈起它仍十分动情。就是这样一个体育运动场所现在成了杂、乱、赃的市场,还美其名曰“照顾下岗职工”,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大概在某些领导的想象中,工人连“岗”都没有了,还“体”什么“育”?还搞什么“文化”?

4、“给马路装拉链”。

一条刚刚修好的马路一次又一次地“开肠剖肚”,在济南的城建工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当事者听到批评还很不以为然,认为需要挖开就应该挖,有什么不对。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很见一个城市领导的素质和水平。有一个笑话很反映民意:他说一个小孩看到他家门口的马路一年中第三次被挖开了,于是她就写了篇作文,作文中他在写了对此的不理解后就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一个“得意地设想”,那就是呼吁给马路装个“拉链”。 装“拉链”乎,讽刺也!与此类似,济南大纬二路扩建时在中间和两侧都修了长条形的花坛,过不多久把中间的花坛平掉了,后又把两侧的花坛平掉了。笔者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在施工现场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施工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而旁观的一位老人却语出惊人:“中国人多呗!”。

5、从天桥的北接口到高架桥的北接口。

北园路在70年代初就是一条比较好的路。路面平整,两边绿树成荫,虽窄了一些但在当时交通并不显得很挤。大约在我孩子1岁时,因为要扩建就用夯机把整段路都给砸了。这本是件好事,问题是路砸完了工程也停了。后来才知是先集中精力修天桥去了。这一“集中”就是整整6个年头,这六年苦了多少老百姓?人们在心里骂:“砸坏了路又不赶紧修,这算什么事”?“先修天桥不要紧,你不会先不砸吗”?这样的城建水平能说有远见卓识吗?

再说天桥,工程可谓大矣,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其北口理应跨过成丰桥,并与堤口路平滑相接,桥下设洞形成过道,然而事实是接口落在了成丰桥的南头,和国棉三厂、四厂的西通道垂直交叉,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交通的“瓶颈”。20年过去了,没想到天桥建设的问题又重现在高架桥的建设上。你看雄伟壮观的高架桥到北园路后就突然下沉并与交通量本来就大、路面又不宽的北园路简单相交,此举的后果显而易见,新的交通“瓶颈”马上会还你颜色。花大价钱挣来的“速度”将在这里散失很大部分,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以上5点仅仅是笔者想到的,通过这5点确实说明济南的城建规划缺乏远见卓识。其实从给马路取名都能反映这一点。臂如说“外环路”,北京有一环、二环、三环、四环,将来可以由五环、六环……,济南市却把修建的第一条环路就称作“外环”,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将来外面再修环路该怎么叫?现在的“绕城路”听起来就有“绕”的感觉,其因盖出于此也。

问题二:要注重实效,少搞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毫无共同之处,祸国殃民,害人害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济南市城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也不少见。如:

1、“卫生城”。

创建卫生城是好事,利用此契机对济南市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促进完全应该。问题是不要流于形式,搞形式主义。在创建卫生城那关键的几天里,笔者曾亲眼见环保工人在街上用抹布擦路面上的痰迹。我确实赞赏这种精神,只可惜这种精神只有几天,评选团一走一切就烟消云散。为了评“卫生城”的需要,济南市在拆建的区域,凡在马路边的两边特意盖了一批二层楼房,大多数楼房的外部还经过精心油漆和装设。这些楼房以后自然是再次被拆拆掉。这不是形式主义又是什么?创建卫生城到底花了多少钱一般人自然不会知道,但花了很多钱却是可以肯定的。这些钱对保持济南市的环境卫生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

有些地段,如长途汽车站等地方,经常看到一些穿标志服的“卫生监督”,为了罚款在和人吵架。群众对他们的行动十分反感。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们在搞形式主义。本来,作为卫生监督其目的是保持济南市公空场所的清洁卫生。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标语、广播和其他形式宣传济南市公空场所保持清洁卫生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应当提供废物箱、痰盂等设施为群众的“遵纪”提供条件,当然也包括对那些拒不遵纪守法的人进行必要和适当的处罚。这些道理普通的人都懂,对于监督执法人员就应该模范执行。可这些人却把这些道理全放在脑后,既不宣传,又不提供有关设施,只瞪着眼睛寻觅,看哪个人有可能扔烟头,哪个人有可能吐痰,发现了目标也不是立即对它进行宣传,发出警告,而是悄悄地来到他附近,就像猫捉老鼠一样的守候着,一旦违法成为事实就马上撕票罚款,对方道歉、哀求、甚至拿出手绢把痰擦掉都不宽容。这不是形式主义又是什么?

2、“拆围墙改篱笆”和“植物园免收门票”。

学大连改面貌是一句很好的口号,但对与此相关连的“拆围墙改篱笆”和“植物园免收门票”这两件事,笔者却有一定的保留,其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证明。笔者认为学大连的市政建设主要应该学习大连市领导高瞻远瞩的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城建规划,大连的市政建设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向全市的群众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使之深深地扎根在大家的心中。思想的统一带来行动的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又会出现一个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和力量的生动壮观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又反过来使大连市的城建规划更加完美和切实可行。如果放弃了这个根本的东西,把重点放在拆围墙和植物园免收门票等事情上去就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

3、公园改广场。

学习大连市的成功经验,开辟广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面貌是完全正确的。但广场的大小、形式、数量如何掌握?是否每个区都要建一个?是否每个区只建一个等等问题却必须依据各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历下区把原来的火车东站广场进行改建,使原来给人一幅败落景象的区域变得红花绿叶、赏心悦目,实在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然而槐荫区把原来就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亭有阁、有树有木、有足球场有篮球场的青年公园改成广场就有些牵强附会了,不能不使人有形式主义之疑虑。

问题三:要献礼但更要讲科学。

中国人历来讲究喜庆吉祥,因此,利用某项工程完成的喜事作为对×××的献礼是情有可原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讲科学,不顾事物发展所固有的、内在的规律。为了个人或某个小集体的利益,因为献礼而使国家工程受损,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受损那就是犯罪。即便是完全没有个人的打算,但客观上就是铸成大错的也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因为要献礼而拼命压进度造成工程质量下降导致重大损失的事例在我国、我省及济南市都屡有所见,大都是不了了之,这是腐败的表现,也是我国法制不健全的体现。人民对此深恶痛绝。济南市城建工程中有没有?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外环路就是一例。这条当时气势磅礴、搞得声势浩大的外环路,为了压进度,多次置技术人员的不同意见而不顾,导致使用不久就接连出现凹塌、沉降、路面严重破损,由于路损的原因大部分出在基础部分,所以专家认为修复极为困难,小修不管用,大修费用很大,几乎和重修相差无几。这个问题当然以后还是应解决,但其造成和留下的后遗症,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尤其是思想上的将很难弥补和挽回。

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也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1、济南的城市建设,应该停止大举南进的发展方向。南边山区宜封山育林,减少用水,再不建楼堂馆所。办公区和政治中心最好在黄河以北发展,这样利于促进了济南北部的繁荣和开发。现有的城区以泉城景点和商贸外主。城区的东部和东南部为高科技开发区和教育区,南部为文化、旅游区,工业区可依据现存的东部济钢群、西部第二机床群再结合其他重型工业企业的情况分成几个群落来发展,考虑建设章丘、商河、长青、平阴卫星城。总之,要把济南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交通迅捷,通信方便,既保留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传统名泉风貌又体现现代化气息的省会城市。

2、抓住高架桥通车和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的契机,迅速作出济南市立体交通的长远规划。要高起点、新思路。高架路要大发展,地铁也必须上,停车场更应总体布局、迅速建设。不要太当心资金问题,因为一则在资金问题上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有许多办法可以想,二则规划并不等于马上遍地开花,可以分段实施,滚动发展。

3、对济南市的公交运输要花大力气发展。公交运输有一个链,公交汽车方便了,也就是说群众乘公空汽车若能做到既容易乘(包括容易中转)又能到想要去的地方去,群众就会舍自行车或出租车而乘公交车,这是因为公交车有费用便宜和安全这两点优势。群众乘车的人多了,公交公司的效益好了,发展就会更快。这就是良性循环。对这点在上海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都有较深的体会。在上海由于公空汽车站点多、车辆多,再加上还有空调车、区间车、快车、慢车、大站车等,所以群众乘公空汽车的人远远超过骑自行车和坐出租车的人。济南市的公交运输似乎一直没有使这个链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济南市民出行用公车的多,骑自行车的多,乘出租车的多,开摩托的多。城市不算很大,车辆拥有量真不算少,结果是交通拥挤,事故不断,污染严重。有笑话说,幸亏济南的交警好,否则情况还要糟。公交运输具体如何发展不在本文的范围,这里强调的是济南市的城建规划必须很好地考虑这个问题,尽早使其建立起良性循环链。

4、城建必须保证济南市的绿地只增不减,这要作为一条地方法规写进有关文件。据不完全调查,破坏或挤占原有绿地的大多是有关领导部门或城建系统本身。天桥无影山中路就有这么一块绿地,原来已被一个单位买走建房,后来房管部门说大家对破坏绿地有意见就让这个单位退了出来,可万万没想到天桥房管部门自己却在这里建起了办公楼和商场。也许是如此明目张胆地自犯法条有些心虚的原因吧,总算在大楼的北侧留下那么一丁点绿地。每当傍晚人们来到这儿,看着挤得满满的花园和旁边高耸的房管大楼,愤忿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因此以后对领导和城建部门挤占绿地的应加重惩处。除了保留原有绿地外还要尽量利用新建房楼空间设计和建造一些“三角花园”,利用楼房建筑的外沿和顶部设计和建造高架绿地或立体花园。城市建设只有善于把楼房建筑和水、和绿地巧妙地结合,再利用大小不等的路加以串和联才能描绘出不朽的佳作来!

 

 

 

完稿于1998928